以馬來西亞為故事場景,《父子》這部片一開始父親載著兒子的畫面,一直讓人以為這部以「父子」為名的電影,會有多強的催淚效果,能帶來強勁的票房收入。不知道是因為我看的是大陸「國語版」的,少了40分鐘又加上配音的關係,才讓人如此失望,亦或是其實幾分鐘的版本和配音,一點都不影響這部片給人的觀感。
看了《三岔口》之後,便對這個曾經當紅的偶像歌手有著莫大的期待。想說這個帥哥終於可以擺脫舞台上跳舞散發出的帥勁,演出那幾乎讓人要跟著一起錯亂的角色,以及再更進一步的演出這個「沒有用的父親」。郭富城確實是沒有令人失望的,在父子裡面很適切的把這個角色發揮到一定的水準。即使因為劇情的走向讓人失望,但仍不減郭富城演那無可救藥的男人所應得的掌聲。就連比起倍受青睞的吳景滔,我都覺得郭富城更勝一籌。
但這一部戲會受到如此的關注,吳景滔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我並非認為吳景滔的表現差,反而認為是因為劇情的關係壞了他應有的樣子。特別是見母親的那一段,就忽然的覺得,這個小孩不可愛了。那麼,他應該要有什麼表現呢?或許應該說,他面對母親再婚、再生,應該帶著更大更大的落寞,而不是恨。若有恨,他就不會再去找母親;若母親會讓他這樣就恨,父親應該是他最恨的人才對。就這點來看,阿寶再跟母親重逢的橋段,整個刪去都無所謂,就連楊采妮在那段戲的表現,也令人頗不滿意,一整個炫耀的感覺,削弱了一開始母親逼不得已離家的心情。(再次說,到底是不是被剪到什麼?)
我其實還滿喜歡「父子」這個主題,也很喜歡馬來西亞那些場景。我未曾預想過,它應該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或是應該有多狗血,它呈現的應該編劇與導演心中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樣子,在120分鐘的版本裡,每每要強調父子之間的情感及關係時,總是讓人覺得每一個舖陳都少掉了什麼,每一個該出現的情緒太過輕易的出現,也太簡單的失去。薄弱,每個被呈現出來的心情!
究竟這部電影,要講述的是「父子」的哪一塊?看起來是希望什麼都講,但其實什麼也都沒有講到,所以讓人感到失望。真正讓人看見父子關係的那一幕,竟是當爸爸的被那個自己要求去偷錢的兒子咬下耳朵後,在寂靜的夜裡回想、哭泣的那一幕。本以為故事到此為止就該結束,卻又冒出兒子長大後的那些片段,就又壞了那個夜晚,那個寂靜突顯出來的父子關係。如果故事可以停在那個夜晚,或者能夠讓人延伸的,也就更寬,更廣了!
父子( After This Our Exile )
2006出品/山水國際娛樂
導 演/譚家明 編劇/田開良、譚家明
演員:郭富城、楊采妮、吳景滔、林熙蕾
P.S
《父子》,當然是要父親節發囉~~但我是在八月七日早上發完文章後寫的。
要不要再寫一篇?考慮中。
(我還是比較喜歡《三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