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橘》家暴!

一直記得看法國電影《家戰》的結尾,我遲遲無法從椅子上站起來,還待在摒氣凝神害怕發出聲音被暴力父親找到的情節裡。一樣是家暴議題的電影《夏之橘》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拆解「家暴」這件事,從一位家暴的法警觀看同樣是家暴者的犯人,到被家暴的妻兒及其他旁觀者的視角,是個不拖泥帶水的劇本,且完整描述各自的心境轉折。

談起家暴,多半的戲劇或報導都是以被害者的角度延伸出所有的恐懼。《夏之橘》則是從兩個加害者的角度正視「家暴」這件事所帶來的影響和傷害。一位法警從他押解犯下殺人罪的家暴犯身上,開始反向回想自己的家暴行為,再從犯人的一雙兒女身上看見怨恨與自我行為的辯證,企圖改變自己身上家暴的傾向,也在這過程中試圖將許多與家暴相關的問題拋給觀眾:

一個人究竟為什麼會想要使用暴力來表達內心所有的情緒?這之中或者還摻雜了類似「愛」的情感,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情感;面對家人/親人的暴力相向,到底要用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改變?而在面對家暴的時候,除了懼怕與怨恨外還會有哪些反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解讀那樣的暴力行為背後所有所有所有潛藏的情緒?

過去在家暴案件的社會事件躍上新聞版面時,通常都會呼籲被害者報警及求救,卻常忽略掉當施暴者是被害者僅有的生活依靠時,被害者會選擇隱忍不說,甚至會努力地讓自我不斷在那樣的暴力行為下壓縮再壓縮。《夏之橘》用了幾場戲在表達這樣的情緒轉折,從面對外人的質疑到被害者終於不再忍讓的情緒爆發,都將「家暴」這兩個字從「暴力行為」拉出向加害者提問:「你可不可以勇敢一點?長大一點嘛!」這場父子的對手戲寫得真好,甚少有人從孩子的這個角度去寫出這樣內在的提問。

「家暴」背後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應該不是太好懂、太容易理解的事。但加害者以外的人的情緒,在《夏之橘》裡埋下加害者和被害者各自不同且需要思考的細節。要以「暴力行為」去判定一個人的善、惡嗎?或是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選擇繼續憎恨還是放下原諒?最後我們還會願意選擇「相信」嗎?故事的結局收在一個輕描淡寫但卻非常沈重的情緒裡,關於「家暴」能說的還有太多,並且始終無法卸下那道牢固的防禦,一次又一次築高心牆。

「家暴」這個行為會遺傳嗎?夏天會有橘子嗎?當你不由得想揮下緊握的拳頭時,會不會想起那樣的自己有著似曾相識的模樣?夏天的時候吃起那不合時宜的綠橘子時,那酸勁應該會打從心裡提醒自己暴力帶來的力道會怎樣瓦解自己對世界的信任,又是如何讓人費勁地遠離、靠近、再遠離、再靠近……

這個劇本拿下金鐘最佳編劇的確實至名歸。它將「家暴」這件事層層疊疊拋向希望之空又墜往黑暗之谷。就像面對每一種暴力的心境:你總是期待會改變什麼,卻仍然失望了什麼!

《夏之橘》/2019華視金選劇場
導演/編劇:靳家驊
演員:藍葦華、蔡明修、朱宥琳、陳美月、謝飛

《夏之橘》LiTV線上看
圖片來源:華視金選劇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