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的記號是往前!

《刺青》,我看了兩次。第一次,我覺得「還可以」,但遲遲說不出哪個部分是我覺得還可以的部分,一直想如果要寫點關於這部片的什麼,直到再看第二次,才比較清楚知道自己覺得「還可以」的點在哪裡,覺得不甚滿意的,又是哪裡。果然,再看一次,那些原來被隱著的問題,就一一浮出水面,清晰無比。

對於「話題」性的東西,我總是不太感興趣,特別是話題正熱的當下,總覺得怎麼切入都不對,好像只是一窩蜂的跟著話題走。所以,我總是等到話題性比較冷卻,才會去一探究竟。《刺青》,當我看它時,它已經不再是什麼火熱票房的電影,而是已經下檔,可能有人記得,有人忘記的故事。

第二次看這部電影,第一件發現的事是演員的對白。由於第二次我試著看沒有字幕的,才發現原來聽他們說話要這麼吃力。約莫有一半的精神是放在「聽」這件事 上。不能說他們說話咬字不清,但卻需要用比咬字不清更嚴苛的「情緒不夠」來形容那些對白。而讓我開始意識到這件事,正是刻意被安排成有個日本媽媽的「竹 子」(梁洛施 飾),她的對白。不能說她的聲音沒有情感,但總是少了些什麼。或者其實我可以擴大到「竹子」這個角色的整體,沒有被安排或是舖陳的情緒。

「每個刺青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句話,在這個故事裡,顯然是被拿來做為一個故事的主軸。正如竹子每天回家都會跟弟弟口述的,或是在日誌上記載的,每一個刺 青,都有它的故事。竹子的呢?那爬在她左手臂上的「彼岸花」記載著大地震那一年,她家的故事以及她與她的情人的故事。所以?所以這個故事,它就突顯了這個 故事的主軸了嗎?

父親的逝去以及弟弟生的病,大概都還能夠代表這個刺青的意義,而情人,究竟要透過刺青來表達什麼?假設劇情是要告訴我們:「因為竹子跟情人在一起的那個晚 上,父親和弟弟遭受地震而遭受生命威脅,所以背負了好久好久的罪惡感,然後一再逃避,所以不再見情人。」但,是不是少了一點什麼?我想,是對於愛情那部分 的「深刻」。就好像,我怎麼也感受不到竹子對小緣的愛情一樣,在地震那一年。

楊丞琳演的「小綠」其本上,我覺得以故事內容看來,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她自小認定她跟竹子是一段戀情,堅決的信任自己的記憶,想像那段讓她記憶深刻的愛 情。也正因為這樣的記憶深刻,徹底的讓竹子這個角色毀壞。竹子曾說,九歲的記憶不可靠。那麼當時是高中生的她,記憶可靠嗎?她怎麼會輕易的遺忘小綠這個 人,後來又為了什麼悲傷、痛苦?

我並不討厭這個故事,但是總是覺得少了什麼,有很多地方少了細節就變得牽強。一旦故事的進行,從開始忽略細節,一路走到故事結尾,便會一再出現那些牽強, 故事也就變得不精采了。就像小綠九歲的時候,在劇情上忽略了竹子對小綠的情緒,那麼在小綠十六歲的時候,竹子心裡的悸動、掙扎都很難被理解,我們也可以說 是因為觸碰愛情,所以有了掙扎,但那份掙扎,應該不會全然來自於那個沒有回家的夜晚!我想。(有許多時候,我們會以為這樣說故事必然有道理,當我們忽略它 的時候,它就會像一個大洞赤裸裸的呈現在那裡。)

至於讓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呢?那部分來自於竹子最後那通簡訊,要小綠去刺青店找她的簡訊。在這個部分,竹子終於有勇氣走向前,而沒有再度逃避,讓人覺得 欣喜,它突顯了愛情在這裡的重要性,也呈現了當她決定往前的瞬間,連結的是什麼樣的心情。至少,比她與年少的情人嘎然而止的愛情,這裡就多了一點舖陳。 (深刻的情感,不就是會為那份情感多做些什麼,多努力一點嗎?當然,你要說年輕不懂事,也是可以說得過去啦!)

說故事的人,畢竟不是我。導演應該自有一套邏輯,但電影是做給人看的,至少要多點更縝密的思考,讓細節更完整一些,也會更精采一點!

  刺青( Spider Lilies )
2007出品/原子映像
導演.編劇:周美玲
演員:梁洛施、楊丞琳、是元介、沈建弘

碎碎唸:我其實一點也不覺得,這部片子是「同志愛情」電影。因為有關於同志的這個部分,處理的很微小,最多也只是女女戀而已。但面對那樣的微小。我一點也不以為意,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P.S
我也不知道這篇會貼在第幾篇XD 。
現在努力累積文章。才不會寫不完。今天是七月三十日。

 

換日線的話:搞得我想去刺青,但我不行。因為自小皮膚不好。XD

5 Thoughts to “刺青的記號是往前!”

  1. 喬,去租片子回來看咩!
    書呢,則是用來有一天,妳記得它,
    妳記得妳生命還有空閒分給閱讀時,來看的。

    要記得嘿~~

  2. 一直想看「刺青」,卻一直遲遲還沒行動..
    就想看到不錯的書就忍不住一直買…
    卻又常忘了要去翻它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