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個家》/不受期待的活著

外語電影的片名翻譯,常常會決定一部電影會被聚焦的機會。這部原名کفرناحوم(Capernaum)的黎巴嫰片,翻成《我想有個家》太溫馨也太讓人會去聯想「家」的樣貌和追尋,但實則要說的故事更龐大,從「家」的等級再往上升,是存在的價質、生命本質上所代表的意義。用這個中文片名縮小了這故事的格局,但也確實不知道還能給它什麼樣的片名?(原文片名「迦百農」,是聖經當中的地名,受到詛咒現已成廢棄遺忘之地。這個譯法好像又太過艱澀。)

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從十二歲的男孩Zain在法庭上控訴父母開始回溯他所要說的,也電影所要傳達的。大多數在安定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很難想像十二歲的自己,要經歷像Zain一樣的人生。他無法就學、他有一直出生的弟妺、他必須負擔家計,還要擔憂妹妹將遭到父母的買賣,在十一歲就成其他男人的妻子。

十一歲要怎麼成為一個男人的妻子?那確實是我們怎麼也無法想像的世界!在電影結尾前的一場戲,導演用也讓坐在電影院裡的觀眾,在心裡提出這個疑問。這麼簡單的問題,將世界一分為二,一邊習以為常、一邊無法想像,而這兩樣的世界是從何為界被切下一刀?就此兩個世界。

同樣是兩個世界。Zain和妹妹Sahar的存在,與後來Zain在遊樂園遇上的Rahil、Yonas母子,再度從中畫出一道線。線的兩邊,一邊是Zain和Sahar在父母眼中是不被期待的存在,即便有眼淚卻沒有替孩子做些拚搏和努力,換取更好的將來。一樣都是沒有身分的父母、一樣夾縫中求生存的母親Rahil,卻將Yonas是她生命裡的最珍貴。

世界原先都是相同的,相同的貧困、相同的沒有身分,Zain和Rahil都拚了命地想活下去。但世界大部分的時候都是不同的,在相同貧困、相同沒有身分的世界裡就有大不相同的處境,再往更大的世界望去,Zain一家和Rahil、Yonas母子,早在另一個世界中被遺棄。

劇本沒有刻意灑些狗血,讓獨自帶著Yonas生活的Zain展現出特別可憐的一面。Zain的苦中作樂、絕處不停地尋找生機,別說是十二歲的孩子,像著他父母年紀的成人,都不一定有那樣堅毅的勇敢,可以不斷抵抗那一刀一刀切開的世界帶給生命的不公平。也唯程中間那段漫長地想盡方法活下去的過程,才能讓Zain最後在法庭上對於自己不被期待的活著、控訴父母給予的生命,說出那段不像十二歲孩子說出的話,字字句句都帶著鋒利的刀刃刺向每一雙觀看的眼底!

劇本確確實實寫得精采。由一個孩子向所有將生命帶到這個世界的父母做出提問,比起以成人的角度去思考,來得更有力道些。我們究竟要給我們的孩子什麼樣的環境?能給予多少付出使他們在沒有恐懼、得以安飽中繼續活著?讓他們對未來擁有所期待?讓他們能夠感受活著是希望、不是期盼結束的到來?

每個素人演員實在都非常了不得。原先你相信你看的是劇情片,後來才發現那些對他們來說再現實不過的日常,更像是一部血淋淋的紀錄片。只是現實生活裡,都沒有電影精心策劃的幸運,往往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不幸,繼續綿延下去!

原本完全沒有留意到這部電影,直到看電影前我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樣一部電影。真的會哭掉一包衛生紙嗎?淚點低的人確實很有可能。

也或許是明白世界本來就是一刀切著一刀,每一塊小世界裡,總是藏著那些不見天日的悲傷、困苦、邪惡、殘忍,以及絕望的毀滅並且還無間輪迴著!總還是會打從心裡想著:「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事,改變這個世界。」但事實上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只能盡可能的對人、對世界帶以更謙卑的方式活著!

在twitter上恰好看見這部電影會讓人聯想起是枝裕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確實是幾乎相同的主題,但《Capernaum》的格局更大,向世人的提問更尖銳。

《我想有個家》کفرناحوم(Capernaum)/2018
導演:娜迪·拉巴琪
編劇:娜迪·拉巴琪、Jihad Hojaily、Michelle Keserwany、Georges Khabbaz、Khaled Mouzanar
演員:Zain Al Rafeea、Yordanos Shiferaw、Boluwatife Treasure Bankole

圖片來源:iMDb

#最佳外語片應該是給羅馬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