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 Ltd.》,是我在「小小書房」裡,看完的第二本書,除了上回那本《愛吃書的小狐狸》之外,其實我還看完了《劇作家》雜誌的一、二期(之後來寫一下心得)。我笑稱,現在我唯二能夠看完的東西,除了繪本之外,剩下的,大概就是劇本了。
劇本之所以迷人,除了它是簡單的以對話呈現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將場景及人物的動作,留給觀看的人,無比的想像。當然,我喜歡看劇本,還有另一個理由,字不多,句子也不太長,所以容易進入。
雖然《烏托邦 Ltd.》這劇本早在二○○一年出版,現在拿來讀,時間有點晚,但卻非常符合現在台灣的狀態。那些被營造出來人與人之間美好的形象,不斷的在事件裡被挑戰,於是我們看見互揭瘡疤的對話、看見不擇手段卸下美好形象後的真相,原先看起來的理想國,很輕易的瓦解、崩塌。
紀蔚然的文字很妙,夾雜著很強烈的幹譙味,卻不俗氣,還帶著一點嘲諷的幽默。關於台灣認同的、個人認知的、群體共識的,在這個《烏托邦 Ltd.》都有很不一樣的說法。它將人們自己最原始的想法拆解,再跟他人的組合,呈現台灣現狀的混亂。
台灣是一個沒有什麼「認同」的地方,除了中國人和台灣人之分,台灣人彼此又分客家人、原住民、閔南人之類的,很難講得出一起「認同」什麼。很多人為了中國人、台灣人在做抗爭,也有很多人為了自我身分的歸屬時常爭得面紅耳斥,而最終這些爭論、爭辯,究竟為了什麼?其實讓人很不能理解。
今年看世足賽的時候,我常會在想,如果有一天,台灣的球隊像那樣站在世界的舞台,這些爭吵的人,也同時站在同一個地方,會跟別的國家一樣,拿著那個部分的人不怎麼認同的國旗,唱著部分人覺得是狗屁的國歌嗎?
不知道。或許我的認知裡是會的。可是等到那一天出現的時候,真的會嗎?也許,會像《烏托邦 Ltd.》裡一樣,當一切真相都如此明朗的同時,面對的是不斷瓦解及毀壞的世界!
紀蔚然的劇本很有趣。起碼裡面沒有那些我看過且覺得爛透了的劇情。
(下一本《一張床四人睡》。)
《烏托邦 Ltd.》 2001.12.01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ISBN:957586946X
P.S
有朋友開書店真好。哈哈哈哈,而且她會介紹書給你,會跟妳說劇本來了。是說,有一件非常討厭的事,就是「小小書房」進的書,我時常都還沒翻而且想買,就被買走了。
頭家娘,拜託有關電影和電視或劇本的,我也要買。:P
小荒:
我身邊的人應該比你身邊的人還要沈默,
因為沒有人回答過我這個問題…哈!
我覺得倒也不用什麼事都知道,什麼書都閱讀,但每個人最起碼要能夠關心一件關於從自身出發向外的任何一件事,或許,應該就不至於到達「無關係」的狀態。
就像我並不想知道今天誰又八卦了什麼,傳了什麼緋聞,甚至爆了什麼料。像這樣的關注,太過多餘。
至於閱讀嘛!確實不能少。我再去找找你講的這本書來看:)
謝謝你又介紹了一本我有興趣一翻的書。:)
「你不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很近,但我們都不知道,那樣很奇怪嗎?」
很奇妙的感覺
我也曾經跟很多人說過幾乎一字不差的話
可惜很多人的回答往往是:
「不知道也不會怎樣啊!」
抄一段唐諾在《閱讀的故事》裡對此問題的回應吧!
「你不想知道,這一部分的世界對你而言就完全封閉了起來,聯繫於這部分世界的書籍也跟著全數闔上了,當所有的事你都不想知道,這一整個世界對你而言就沒有了、沒意義了,於是所有的書便都和你斷了聯繫,你也不再可能會是個閱讀者。日本人對此有個說法,就直接稱之為「無關係」,意思是某種素樸聯繫的完完全全斷絕,最終以一種徹底冷漠、徹底遺忘的形態體現出來。日本人用這個詞來說現代大都會裡原子化如一個個孤島的人們。」
可是,我們之外的誰,真的在乎?
小荒:
上回你留給我的話,因為主機商硬碟掛了,
就不見了。抱歉哩!
我突然想起《福爾摩沙事件簿》這個電視最後結尾,主持人都會說「做個有記憶的人」。
關於台灣的歷史,我時常窩在小小看那一大排關於台灣研究的書,說也奇怪,小時候最討厭唸中國歷史,但我對清末民初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以及之後的台灣的一切,都覺得有趣。
每次我老會拿著關於台灣研究的書,問旁邊的人:「你不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很近,但我們都不知道,那樣很奇怪嗎?」甚至有時候,我看美麗島那些過去的書,都會很興奮的跟別人說:「你看,呂秀蓮哩!你看,施明德耶!」
感覺上很有趣~~~
總之,我覺得關於台灣認同啊!!!其實台灣沒有人願意創造共同的記憶吧!
謝謝小荒來。:)
你關於認同那段 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書
吳祥輝的《芬蘭驚艷》裡 他說的一句話
缺乏共同的歷史記憶,
是台灣社會當前最大的痛苦。
我們都在乎那些細微的不同
卻忽略那些極大的相似
不都是同一座島 一起浮沉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