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普拉斯》,當我們談論著「底層」!

介紹著《大佛普拉斯》這部電影時,大多數的人會這樣形容「這是一部描寫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故事」,不經意地便將社會層級,或描述者本身,與黑白故事中的主角,做了切割。一上、一下的,毫無微和感,好像這樣的故事離我們特別遙遠似的。

初看《大佛普拉斯》的預告,有導演的黑色幽默,每一支預告都好笑得要命,差一點就要以為它是什麼詼諧風趣、練肖話的電影。故事看到結尾,才知道這是無法以色彩訴說的故事,那美好的卡樂佛(colorful)在屬於「底層」人物的部分只有一台摩托車,其餘皆與這些主角無關。

當我們談論「底層」的時候,會不會有那種「我才不是那樣的人」的心情?或者根本會有懷著觀看別人黑白的人生,有一點慶幸原來還有人比自己更慘?有一點高興還有人跟自己一樣?再或者會不會其實充滿鄙夷,相信那樣的黑白都是那些人自己活該?

用黑白去呈現這樣令人無法直視的故事,讓人想起2009年的《不能沒有你》,一樣是描寫「社會底層」的故事,一樣用黑白去突顯整個故事主軸。《不能沒有你》裡的故事主角,還能踏上台北市中心最令人矚目的天橋上大喊:「社會不公平啦!」而《大佛普拉斯》裡的主角連這樣的喊叫都無法發出。

聽著原聲帶裡〈面會菜〉的配樂,若是換到其他的故事題材:可能是小清新的青春電影,那是愛情剛萌芽的兩小無猜;可能是天台上的白日夢,天馬行空帶著思緒在想像中游走。在《大佛普拉斯》裡,竟是〈面會菜〉的一餐飽足,以及對這世界回望的最後一瞬,那口哨聲的輕盈,或許不是在說〈面會菜〉的小確幸,而是一種終於不再擔心下一餐在哪裡的悲哀。

若要用「底層」去形容這個故事的主角,用「社會寫實」來形容,反而更貼切這個故事。

活著本來就是艱難的,那些會被忽略的細節,多半都在面對生活的同時,被遺忘、忽視,或者根本無力直視的。越是在越大的城市,這些階層的劃分越明顯也越細緻,也許一頓飯多十元、少十元就是一個階層的區隔,然後才發現在一層層階層區分之下,沒有人站在高層(頂層)。

無力直視的故事,要賣座非常不容易。但這部肯定是一部足以代表這個世代的故事。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2017
導演/編劇:黃信堯 
演員:陳竹昇、莊益增、戴立忍、林美秀、張少懷

圖片來源:甲上娛樂facebook

延伸閱讀:
【慾望之味】務實甘苦人(上):專訪《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
【慾望之味】務實甘苦人(下):專訪《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

《不能沒有你》一個父親
《不能沒有你》,底!

One Thought to “《大佛普拉斯》,當我們談論著「底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