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至極的《台北物語》以及這個世代!

(此篇應該會摻雜很多語助詞,不用它們對不起這片)

每週固定看院線的習慣,已經維持好幾年。每次踩到雷看爛片都會讓人想把錢拿去買鹹酥雞吃,寧可胖死,也不要看爛電影覺得浪費錢的好。

就在五月月初,看了某部絕對是我今年倒數第一的台灣電影,就很怕踩到雷。前幾週不知道要看什麼的時候,瞄見《台北物語》的場次,沒敢嚐試,便看著它在網路刮起一陣旋風而感到扼腕的大叫:「幹,沒看到。不爽。」終於在這個週末有幸能在高雄看到,並且明明就是補班,為什麼電影院早上九點人那麼多,害我以為我買不到票了,還好大部分人是看神力女超人來著~

看「台灣電影」彷彿在大眾眼裡是件「文青才會幹的事」,再另一種說法是「有錢寧可看好萊塢,誰想看台灣那些呢呢喃喃,深沉陰鬱的電影?」甚或有些人會說:「到底在演什麼,是有誰看得懂?」總之,花錢在台灣電影,像是拿包子丟那隻大麥町一樣會有去無回似的!

看完這部電影的心情實在是非常愉悅,那些「靠北這在衝三小」的劇情、剪接、對白,帶動全場的大笑,一點也沒違和感。這極其荒謬的感受,絕對不是假扮文青一臉不屑地說著:「我才不要浪費錢呢!」能夠真切感受的。

那些關於一部好電影解說,究竟能不能通盤的套用在每一部創作裡?或者在每一個觀影者的心中,是不是都是同樣的標準?《台北物語》確確實實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用另一種角度看電影,它可能是我們未曾想過的格式,也可能是我們嗤之以鼻,卻真實存在的現實。

坦白說,這部電影的劇本好好寫、好好剪、好好收音、好好過場、好好演戲,它不是太差的故事。它裡頭有親子夫妻關係、職場與外遇的習題、官商勾結、都市更新的議題,確確實實的擠入關於這個世代的細節,也是在現實狀態裡無以言喻的荒謬。

也或許就是這份荒謬感,才引發那麼多的共鳴。

在去電影院的路上,我想著這幾年的台灣電影,觀眾大部分都不喜歡太過血淋淋的現實,最好都要很美很浪漫、最好驚悚到見血見肉一刀不剪、最好可以一起追憶那些我們的青春過往,最好的是反正你們怎麼拍都無所謂,我們不看台灣電影,不搞笑的、太現實的,通通都不在被考慮的條件裡。

《台北物語》實在太荒謬了。我甚或覺得黃英雄是故意的。

這個世代的每個人的故事都很精采,沒有誰想聽誰說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想說自己的,每個人都無法完整的說出來,每個人都只能互相呢喃,互相望著遠方無關的空景,腦中閃過跟其他人無關或跟自己無關的那些片段,等到自己說完了、膩了,就丟下一句:「那我先走了!」以為故事就結束了,然而生活還在繼續。

那電影院此起彼落的笑聲,就像是在現實生活裡,我們一直問起的WTF,腦袋瓜上的三條線永遠沒有消去的跡象,除了笑,我們不知道能幹嘛。(笑到流淚那段,我真他媽的想問那語音還要我聽多久啊幹!)

電影的尾聲,加入的那一場對談,從偷車賊到闖空門、從綁架到利益分配、從都更開發到自燃,如果細看,不就都是長期的社會議題?也幾乎在其他台灣電影上演著。這極其荒謬的感覺,不就在在是現實生活上的戲碼?就連那爛到爆炸的柯錫恩說來的政治操作、製造新聞,不都在現實裡上演?

這樣荒謬的電影、爛到透徹的表演形式,也不禁讓人想起抬面上的政治人物、現實環境下,那些精湛的演技,也或許,他們一開始都像柯錫恩這個角色一樣,都爛爛的、弱弱的,戲演久了,也就成真了,荒謬也就不荒謬了。

若要用一段字說《台北物語》。

我想我會說:這真是台灣影史經典奇蹟,沒有之一只有唯一。不寫可惜,不看更可惜。真心推薦。XDDDDDD

也許你會從這樣的荒謬感裡,解讀出這個世代無法理解的規則,或許能讓你理出一點頭緒。下一次你再在接觸這部電影裡說的那些事,可以用那樣發笑的荒謬靠近這些議題一點點,可能你就不會覺得「WTF,又在吵什麼了!」

每個人的故事都很精采,只是我們有時候不想看那些我們不理解、我們嗤之以鼻、我們無法接受的故事。也許,它就在你身邊,只是不會叫的陶瓷大麥町。

幹我怎麼可以寫得如此正經啊靠北。真心推薦看之前不要看太多爆雷說什麼好笑的文章。你得自己坐到電影院去細細品味,笑的時候,你才知道你是真的在笑,還是想起別人說的在笑!

最後,邊寫的時候,我在聽《太陽的孩子》主題曲。〈不要放棄〉母語版。

《台北物語 Story of Taipei》/2017
導演/編劇:黃英雄
演員:陳怡安、李宓

圖片來源:黃英雄電影部落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