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HBO的台灣電視劇,帶著有一點點支持的意味,得到許多的注目,也接連被熱烈討論,甚至連平日都不討論的網友們,也在週日連發訊息,説正觀賞著《通靈少女》。
也當然,有被關注的眼光,就有被一一拿來評比的可能。說起台灣的電視劇,坦白說根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表列,能有《通靈少女》這樣還在水準之上中的電視劇能看,就要謝天謝地了。
台灣的電視劇產量不少,但能看的沒有幾部。要不充滿那些平時不可能以口語方式說出來的對白,要不就是動不動來個無法交代角色的行為脫序賴給精神病就好、撞一下頭就失去記憶、我知道你愛我我也愛你但我快要死了我要躲你躲得遠遠的不要讓你在我死後傷心;再不就是每個俊男美女演起戲來就是在演戲,無論如何你都融不進那些角色,就更別說亂七八糟沒有邏輯的劇情。認真打開電視機,幾十個台灣電視劇轉來轉去,《通靈少女》真的算是還不錯的製作了。
因為沒有花時間看劇情簡介,並不知道它僅僅只有六集,前面三集的走勢,有那種一集一案的走向,第四集特別明顯的比較無法匯聚一個完整的事件,顯得有點零散,到了第五、第六集收場的時候,又覺得收尾收得倉促了一些,或者應該把六集的時間,精簡一點剪成一部長一點的電影。說這個關於謝雅真的故事。
人究竟對死亡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對於那些需要通靈少女才能連結起的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期待?是想得到一點被諒解的心情,還是表達自己未表達的心情?是不是人總是要透過這樣的形式,才能真正放下那些過不去的過去?
若把前四集以事件來看。第三集是最富有情感,也是處理最完整的事件。
我們很難在生活裡,用像劇中教官那個角色,跟其他人好好敘述一個自己心裡一段有點難過、惋惜的過去,可能不需要太多來不及的懊悔、不用太多眼淚哭訴發生過的回不去、更不用憤怒的責備旁人或自己,為什麼不懂珍惜,只是那樣輕輕的敘述,就可以打動人心,將那細膩的情感,由一個威嚴的角色,流露出來,反而更加深刻。
第五、第六集,大致上還是因為要收尾,有些情緒交代得太理所當然了一點,就連感動也少了一些。也或許是過了那樣激情轟烈的年紀,總覺得像謝雅真和何允樂的戀情確認得太晚,收得太快,失去後的感嘆就教人有點不知其所以然。加上謝雅真本身就抗拒這個仙姑的角色,這「超能力是『是面對生命的無常還是能夠坦然的微笑』」的體悟,究竟是如何舖敘?更別説最後這句「失去反而更能珍惜」的情緒。
這最後的一大段,本身就是《通靈少女》想要説的事,只可惜前面説得不夠,後面收得太急,而顯得理所當然地就應該説出這些話、這些體認,而又,為什麼故事總是教人們「失去後要懂珍惜?」為什麼總是要用「沒有赴約對方就死掉」來陳述這種「失去」?
人生很無常,意外不會只是發生在「沒有赴約」這種情節裡,「失去」的嘆息不需要建構在這種「你不去就此生再也無法相見」的事件上。如果今天謝雅真或何允樂在赴約的路上死掉其中一個,那故事的情緒又會是什麼呢?
人生最無常的事,不在於你沒做什麼而失去什麼,而在於無論你用盡所有的力氣,你還是無法,無法對抗無常人生中的失去。
導演:陳和榆 編劇:陳和榆、廖振凱、李庭瑜、林孟寰
演員:郭書瑤、蔡凡熙、陳慕義
圖片來源:
《通靈少女》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