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孩子》留下來的理由

11893933_1744065439160809_2991360847177201746_o

我大概是從一開始看這電影,就忍著情緒的。跑錯電影院錯過開場,再看已是進入劇情的部分了。

就那麼恰巧。今天瀏覽著過去寫過的文章〈為什麼你要回來高雄?〉想想,好像也可以寫留下來的理由。

不說台灣東部資源很少、人少、都剩老人和小孩這件事,台灣大部分的地方,除了台北外,很多地方的孩子,一樣都會面對要不要留在家鄉的決定。

留下來是為了什麼?離開又是為了什麼?

我自己想過,離開高雄時一定會再回來,而回來的時間比我預期早了五六年。留下來的其中一個理由當然是因為我的家在這裡,像電影一樣需要我的人在這裡。而另一個理由是,我希望以自己為一個例子,告訴大部分覺得離開台北就活不下去的人,千萬不要害怕要勇敢,雖然很辛苦,只要你想要留下來,就有留下來的離由。

很少看鄭有傑能把電影拍成這樣。也許是因為他不是唯一的導演。《太陽的孩子》展現跟他以往不太相同的,很有生命力,對於人和土地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比起他其他的電影,老讓我覺得自言自語,這部電影把很簡單的劇情加入了很強大的力量。

劇情簡單到用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一個母親(女兒)在外地工作,因為父親生病所以決定回到家鄉跟父親和孩子們在這塊土地上開啟他們的新生活」。

也許是這幾年因為經濟、民生的、就業的困頓,與政府不合理的對抗,都在電影裡被拍出來。也加深了這部電影自我內在的衝擊。

每一場你都會想「如果是我,我該不該放下手邊的工作,回到家裡陪伴不知剩多少年歲的父親?」、「如果是我,我要不要試著在這個早已荒涼的土地上重新來過?」、「如果是我,我會不會因為工作而贊成過度的開發?」、「如果是我,我願不願意讓出我的家,給那些怪手開近來?」

也許是這樣的情緒堆積,到了抗爭那場,大部分有在關心這幾年那些火紅的社會議題的人都會想到大埔阿嬤,我想眼淚都會忍不住的掉下來。而且激動的想問著「為什麼?」

留在家鄉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我想很多人很難很深刻的去想「我們還能做什麼」、「為什麼你要這樣對抗政府?」、「你就不能簡單一點的生活嗎?」

不是只有東部。大部分的城市隔代教養都很嚴重。養孩子都是沈重的負擔。連在網路賣個米,都必須要有個擋怪手妹,才能一下被企業認購完。那麼該負起這個責任的,是誰?

讓孩子回到家鄉工作、讓孩子的父母可以過著他們應該有的退休人生、讓孩子的孩子們(父母們),不再終究只盼著父母(孩子)久久回家一次。這或許,也是一種留下來的理由吧!只是似乎有些遙遠了。當台灣邁入下一個老年社會的同時,留、不留,或許,會成為不用思考的事,而是到底誰能照顧誰了!

舒米恩的歌聲好好聽。好溫柔。

下一篇:《太陽的孩子》/現實的社會議題

圖片來源:《太陽的孩子》Facebook

《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l)/2015
導演/編劇:鄭有傑、勒嘎·舒米
演員: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吳燕姿、林嘉均、許金財、徐詣帆

P.S
如果你對土地、人,都還有一點情感。要帶手帕衛生紙。
太愛哭的要自己去看,我他媽的哭到發抖。XDDDDD

One Thought to “《太陽的孩子》留下來的理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