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記》應該是我看過的是枝裕和最喜歡的作品。它摻雜太多我喜愛的元素。離別、重逢、死亡、父親、同父異母的手足,以及向來少被提起的「離別(前)後的父親,在同父異母的子女眼中,當時的樣子」。
我們總是只能用當時的記憶,想像那個曾經陪伴我們人生一小段的人,跟我們共度的時光。
父親的骨灰,放在林園清水嚴的山腰。望著整個山下的景色。他入祠的那天,我沒敢拍照,還來不及準備好的心情,在道士的鈴聲裡,鈴鈴、鈴鈴,我開不了口說的那些「爸爸下車」「爸爸到了」「爸爸入祠了」,連最後一面都在他死前的半年見到。那些我不認識的他,都來不及在我整頓好自己後,開口跟他閒聊。
如果我們從不提起「欵,你以前是什麼樣子的?」也就很難在那些「只會話當年」的話題裡,聊起比較心底的,屬於每個人心裡都有那個自己;如果我們不提起「欵,你認識的xxx是什麼樣子的?」那些我們心底知道的,也就只是這個人那麼一小部分的,是模糊的、是慢慢逝去的記憶拼湊的,直至遇到人生真正的道別那一刻,就那麼完美/殘敗的留在記憶裡。
撇開那種同父異母還可以相互接納的橋段實在很難想像。處理很好的是這樣來自同一個父親、不同母親的孩子,互相訴說父親的樣子,使他的樣貌更接近自己心裡想像的,也許是個笨蛋父親,卻是體貼溫暖且溫柔的。
大部分的時候,我回想已成為灰燼的父親也是如此的。體貼、溫暖、溫柔的。(也想要對著山下大喊:「爸爸你這個大笨蛋。」)
那從祖祠望下山的景色,不只是我送他入祠時僅有的記憶。還有那些我小到無法記憶的童年,他要我陪他上山掃墓,我跟在他身後,走著討水喝、要零食吃,然後假裝有在除草,只是為了和他多待在一起一下子。然後我會被蟲子咬、我會中暑、我會不舒服嚷著說:「明年再也不跟你來了。」
很喜歡每一次日本電影裡處理告別式的方式,或者說他們真實生活裡的告別式的形式。
就說再見吧!每一個生命的離去都是美麗的。像櫻花那樣!
《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2015
導演/編劇:是枝裕和
演員: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帆、廣瀨鈴、堤真一
《海街日記》官方網站(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