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129-1

前陣子跟朋友說到我不喜歡某商店,是因為它太日本,它太不像高雄。於是朋友問我:「那什麼才是高雄的樣子?」今天外地朋友來高雄,到了鳳山、五甲,說這塊新舊交雜的地方,有機會要再來,我便認真思考著高雄的樣子。

住在台北七年,我最喜歡永和。而曾經讓我感覺走在高雄街頭,則還有三重。細數我住台北七年,連同這七年前考插大時住過士林一個月外,我住過永康街底、木柵興隆路三段尾、萬芳醫院對面、萬芳社區、機場旁、南京西路政大書城隔壁、三重、永和、中和。搬家的速度,跟換工作差不多。

走在永和竹林路上,總會想起我家,想起那招牌林立的街道,雖然竹林路還是比高雄的路窄也擠,但那氣味就不像木柵那樣,好像有點郊外,更不像南京西路沒人上班、百貨公司一關,它就死去一般。有時候清晨從小小書房回家的時候,還能聞到市場傳來陣陣的人味,別人的一天開始,我才剛要沈睡。

那種人味,就是高雄。

你知道當店裡所有燈都用了暖黃的燈光,有多麼不切實際嗎?髮型設計師店裡搬家,整間店用白光,弄得很冷調,我建議她,換掉一半的燈,讓白燈和黃燈各一,修整頭髮時,不適合全部冷調,要有一點暖意,但這是髮型設計店。

黃,雖然襯著一點暖,它不能代表能散出一家店的溫度,更別說要帶出一個城市的溫度。

高雄的顏色,不是「黃」的。高雄太陽很烈,不代表它是暖暖黃黃的。高雄是個以勞工、工業為主的城市,它靠海(而且很多海),空氣汙染的時候,天空的藍色像是被灑上一層灰;空氣好的時候,整片天都是無敵漂亮藍;但是你到旗津、西子灣時再看海天,不是東海岸或是墾丁的藍,而是帶著一點偏黑的顏色。以色彩來說,我眼中的高雄是冷色調偏暖色,但絕對不是整個偏過去黃色那裡。

我們不說一家店的價格,價格是商人定的。但我們可以看一家店的氣味,什麼樣的氣味是高雄的店應該有的樣子?我說,至少要像小時候的雜貨店。

比方說,有洞洞似的玻璃櫃,你會很想要打開那每個洞洞,或是貼著圈圈看那一隔到底裝什麼?或是我能不能從側面看見一整排櫃子裡裝些什麼?幸運一點我會像小時候站開雜貨店的伯母家的櫃子後,像個掌櫃似的。

比方說,東西是裝在塑膠瓶裡,你會想扭開它,掏出那你手上只有五塊錢能買的一包巧克力球。而不是裝在高檔玻璃瓶裡,想拿,又怕手滑打破瓶子。

比方說,擺設不能太有條不紊。你看過蔡英文三隻小豬掛在雜貨店(現在都是文具店。囧)的樣子,你就會發現四五隻豬,大豬、小豬、中豬好幾袋掛在一起的感覺有多親切。

比方說,店裡要有一些神祕的死角,你站在那裡很久很久,都沒有人會看見。店裡因為沒有辦法擴展,所以東吊、西掛的,有時候你會跟老闆說:「老闆我要那個,那個你頭上左邊再過去、再過去那個。」

駁二對面的那個市場的中間那個路口,有一個阿伯在賣蘆筍汁(津津鐵罐那種),他一整個店面就是高雄的樣子(不到一坪吧我猜)。前面是玻璃櫃,後面是不那麼深的玻璃木櫃,放上罐頭、醋、沙拉脫,你忍不住就會跟他說:「阿伯我要一瓶蘆筍汁。」不到五秒鐘就把它一口氣喝完。(這間小店不知道還在不在就是了,我居然不小心找到它的照片。2010/10/16,canon馬拉松。)

前陣子看到一本書的文案是這麼寫的:「想像高雄是京都:愛河是鴨川,中正橋是三條大橋,一心路到十全路是一條通到十條通;西子灣夕陽是金閣寺,三鳳中街是錦市場,對角線越過中央公園的小徑是哲學之道。」我不禁佩服作者的想像。

不是我覺得高雄不如京都。那個氣味是完全不同的,京都的層次,是很整齊的畫分;高雄的街道,很常令人進入另一種時空,彷彿左右街道就不一樣似的。就像凱旋路隔開夢時代跟前鎮、武慶路隔開高雄跟鳳山、建國路隔開南北高雄、過港隧道分隔海這邊和那邊,而後來合併後的高雄縣,更是多數「高雄市人」不懂的地方。

如果你看高雄旅遊書,寫海沒寫蚵仔寮、寫山沒寫到旗美地區再往山裡去、寫吃的沒寫到前鎮五甲鳳山、寫景點沒寫到岡山、梓官、大寮、大樹、楠梓、小港、內門……這些寫到爛、寫到像鬼打牆的東西,買一本就好了。

高雄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只是多數時候,我們只看到我們眼裡的高雄,我們只看得到旅行書裡、政府給我們的觀光資訊,我們只以為高雄就是那樣的高雄。慢慢地,我們便會成為只知道,那麼狹小的高雄。

高雄是那麼豐富有趣的地方。我還時常性地像探險一樣,只是探險的速度遠不及商人跟政府開發的速度。我們不需要像京都的高雄,也不需要一間只是仿像日本店的fu,供給我們應該要有的文青fu。

高雄當然會有它的樣子。只是我們從來不那麼深刻的記憶著!

P.S
高雄熱。
既然都寫在Facebook那麼長,就貼一下好了。(驚!居然快兩千字。囧)

換日線的話:鬼打牆的旅遊書,買一本就夠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Post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