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了公視在播赴宴的第八集,我才上網看赴宴第一集。我在最後心潔抱住姊姊的時候,溼了眼眶!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幾乎是全神灌注的盯著螢幕,偶爾HINET的傳輸中斷,還會打斷我的專注。這樣看戲,真的頗累!
最喜歡前面的五十年前。郭泉溪的那段日文『櫻花初開吧!明亮的陽光,徐徐的風吹來,花朵好像都伸長了脖子,在樹枝上慢慢搖著,記得後來,林君在櫻花樹下睡著了,多麼舒服的一天,不知為什麼,我那時腦子裡突然有一個想法,我覺得人要瞑目之前,想到這一天,便可以含笑而去了。有人說美不會持久,我認為它會的……』我不知道別人什麼感覺,但我卻可以在竇智孔的聲音,和那畫面裡,感覺那種在櫻花樹下享受明亮的陽光以及徐徐的微風,吹拂著自己。我很喜歡這一場,它帶出了生命的長遠性,以及面對生命時所擁有的韌性,而那份韌性,就來自於最後那一句『有人說美不會持久,我認為他會的……』因為,他相信。
時間拉到五十年後,從郭民峰的口白開始,那一段『北緯二十五度』的東西,很棒!另外,像是劉老師形容民峰像『孢子國』也很有趣!後來跳接上海、蘇先生、胡董,就比較難承接,就像我看到最後面馬志強出現在上海後,我還一直在想前面這一段,這節奏太快,戲本身的深度就要花很多時間去懂,在卸接場跟場之間,又跳得那麼快,就要花很大的力氣去想。我一直是到後來,看了第三次,才搞清楚蘇先生和胡董這兩塊的關係。
這之中,我們從郭泉溪那句『志在平等』,到後來看見蘇先生尋找著『郭志平』,知道蘇先生之後與民峰的交集;當尤副理到山上找單先生,單先生在墓園裡,把『郭志平』的名字,亮在鏡頭前,知道這個人跟民峰一定有關係;當水樹說著胡董的事給民峰聽,知道這胡董跟民峰後來會有什麼交集……所以,只要前面一個不留意,就會錯失所有的卸接處。是我漏了什麼嗎?我為什麼記不得『郭志平』和『郭民峰』的關係是從哪裡牽在一起的? 還是它就這麼理所當然的,必須被知道?
第一集的感覺其實還滿不錯的,但是跳來跳去的場次,會搞得人頭昏腦脹。可能是我們習慣了那種一開場就介紹人物,還有人物與人物的關係了,所以在這裡,會搞不清楚人和人之間是站在什麼位置。就像後來宏志的部分,就讓我看得不知道在做什麼,到底宏志是誰,到底這樣的跳來跳去,宏志跟民峰又有什麼關係?一直到心潔的姊姊出場,我才搞懂。
其實,我倒不在意整個大方向是要表達什麼,只要故事流暢,對我而言,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就好比我很喜歡最後面,心潔跟姊姊在做乳房檢查,心潔一直跟姊姊打打鬧鬧,後來姊姊正經的跟心潔說:『我復發了!』然後心潔安靜,對比到前一場在車內的戲,姊姊面對心潔提出的:『姊夫有外遇了?』,姊姊的回答。這之中,給人的感覺,是很強烈的,特別是聽見那個宏志的阿姨還等著他們要一起去墾丁,心潔是錯愕的,但反應都不及那句『我復發了!』來的強烈。一個是無關於生命的驚愕,一個是對於姊姊生病的難過,當心潔哽咽的說:『姊,妳幫我盛一碗湯。』到後來緊緊著抱著姊姊時,我的眼眶也紅了。
第一集塞進去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如果可以分散一點,就不會覺得看起來會那麼吃力。比方說,人物不要一下子啪的全部都出現,這個還沒搞懂,就要去接收下一個,下一個還在想跟上一個的關係,下下一個又出現。一陣混亂!但故事的本質還是很棒的。只要不要這樣跳來跳去就好!
最近,大家都在問:『為什麼作戲的人,不能好好的說一個故事就好?』老實講,我常問自己:『我能不能好好看一個故事?單純只看它的感動,單純的跟著故事走?』我想,我是可以的。我們循序漸進的生活裡,常會因為一下子塞太多東西進腦袋,都會搞得自己精神疲累,如果,在看故事的時候,也要一下子塞進太多內容,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可不可以,簡單的?不管看戲或作戲,能夠把一種對生命的體認用最簡單的方式,直擊心裡!也許,看戲的人,看不到最原始作戲的人要表達的感動,但最起碼,希望在看戲的時候,能夠讓戲輕輕的敲擊那最深層的感動!
我是感動的,面對赴宴!
我是混亂的,接受赴宴!
我是期待的,參加赴宴!
導演:王小棣 編劇:王小棣、黃黎明、徐譽庭、溫郁芳
演員:周幼婷、藍正龍、馬志翔、竇智孔、尤學廷、張鈞甯、洪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