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Plurk 微網誌形成的變種聊天室、討論區

img_1263前陣子在twitter上說了這麼一句話「twitter是變種聊天室。plurk是變種討論區。」昨天在跟朋友聊天時,想起1999年開始學網頁設計時,弄起來的那個網站,以及後來在BBS、一些戲劇討論區、聊天室、留言板打混的日子。對照現在的Twitter和Plurk的微網誌火熱的程度,串起了彼此之間異同的變化。十分有趣。

以前打混,都是先選擇自己想要的主題(例如:年少迷戀偶像的XXX後援會、愛打籃球混籃球版揪球友打球、喜歡戲劇《孽子》遇見了孽子幫……)那時是從一個主題討論同一件事開始,認識了許多的人。久而久之這些人開始會見面、聊天,聊點在那個主題以外的其他事。

Twitter、Plurk剛好相反。人們先是擁有自己的帳號,擁有自己的頁面,開始透過從簡單的對話認識人,然後產生交集,開始會碰到可以聊同樣話題的人,開始會相約出門。這比較符合舊有網路世代以前社交的行為模式。先是擁有個體,到了學校、公司,才有了社團、同好會之類的團體。

Twitter、Plurk雖然是比較接近舊有的模式,但與過往那些聊天室、討論區所形成的群體組合,看起來只是對調了人與人認識的先後順序,但在共同話題上,Twitter的群體討論深度弱,舊有討論區、聊天室的討論深度強,前者卻可以不斷延續不同話題,因為平日對話的熟識,多少讓彼此間的對話多了更多的交集。後者則因為加入的人局限在單一話題、議題上,常常變成議題一結束,沒有共同的話題,在同一個群體的人就會各自解散,待下一次有了什麼同樣的話題後,有可能再跟這些人裡的人再次碰面!

在Twitter上,因為follow數的關係,每個人看到的推訊數量不同,有些人多,有些人少。在討論單一事件的時候,互動的、對話的人不見得是完全的follow人數,而是各別的討論。一旦同時間在同一頁面上的訊息過量,就會有漏掉訊息或是洗板的問題。加上140字的限制,很難認真討論什麼太過深入的事。除非拉到私下聊,否則話題就會就此打住。

Plurk的形態又跟Twitter不太相同。形式上像討論區,但是跟Twitter一樣是建立在個人之下。沒有舊有那聊天室、討論區的單一話題、議題上的問題,但個人延伸出來的討論串,又可以在單一噗裡做很深度的延伸。(例如:篤姬有原來的個人之下的對話,引來那個主題而加入的討論。)整理下來Twitter為什麼受歡迎。主要還是它沒有主題式進入的門檻。你什麼都能聊,什麼都可以說,在對話中開始找到同好,成為現實生活上的朋友,沒有「有主題式」的網站那樣一旦離開同一個話題,而少了在一起討論的樂趣。至於噗浪,其實是這兩者的縱合體,既從個體開始,又可創造群體的對話、討論,唯一讓一般人不太能習慣的,大概就是時間軸的問題了。

前幾天因為《痞子英雄》的討論區看到一則說現在人都不太討論了,都只PO文。但我想這還不至於跟微網誌的存在有關,跟部落格有關,在以前沒有部落格(新聞台、電子報)前,討論區算是比較個人式的書寫,在討論區時有意見領袖的出現。但部落格一起,各人意見的發聲不再局限在同一頻道上,自己寫自己的部落格,也就讓討論區的討論風氣降低了。(當然,部落格也還是有知名的部分,但是還是偏向個人。)

再回頭看微網誌。跟討論區、聊天室一樣,擁有意見領袖,但因為加入的人無法計算,所謂意見領袖,也就不那麼突顯。

Twitter和Plurk也還有其他有趣的現象,需要再觀察。也是十分有趣的狀態。與人的、與數位時代之下的習慣有關。

P.S
高雄天好。十分想把自己再曬黑一些。
心情,佳。
照片去年12月19照的。

換日線的話:我的心移留在網路與現實之間。不進不退。

5 Thoughts to “Twitter、Plurk 微網誌形成的變種聊天室、討論區”

  1. 自動引用通知: Twitter是个公共聊天室
  2. 感覺部落格只收自己合意的同志,微網誌則歡迎完全不搭嘎卻可能帶來驚喜的朋友。兩者相伴有廣度也有深度。至於在網上結緣的人們如何在真實世界繼續激出火花,是我很好奇也在嘗試的小小實驗。

    1. 怎麼擦出火花,其實是很微妙的。
      因為網路並不像現實生活那樣,距離那麼近。

      我常說,也是我最恐懼的,
      就是當你把電腦關上,網路線全都拔掉。
      想像這個世界沒有網路,連手機也沒有的時候,
      試想,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其實,也不過是回到原始的沒有網路的生活而已。
      那樣的生活,也只距離現在是十多年前的事。

      但那樣子好嗎?不好。
      現在這樣偽裝的無遠弗屆好嗎?也不好。
      怎麼樣才好?不知道。
      未來自熬會往人們需要的方向走!

  3. 這篇文章,精簡地回顧了不同討論型式的新舊網路平台
    個人覺得很值得參考,從工頭堅的噗浪連過來看
    好像十年間的變化倐忽而過,社群生態也因此而改變、進化
    各類的平台仍滿足不同的需求性,使用者最終選擇的會是黏性高的介面
    網誌和微網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反倒是論壇的深度交流似乎弱很多
    PLURK 揭示了新的可能,而使用者們的噗文~ 
    正在創造這些孕育可能的機會點

    1. 快手好!
      不知是否有印象,我們在小小碰過面。

      我向來對網路與非網路之間的變化,有迷戀般的喜愛。
      從BBS上的交友、網路小說的生成、電子報平台出現…..一下子,速度快了起來,
      web1.0、2.0,部落格、微網誌,只在初期泡沫化的那個年代,有緩慢過那麼一下,
      爾後的重新調整,讓網路世界快速的攻占在現實生活裡。

      從早期父母要付大量電話費,所以嚴禁孩子上網,
      到後來因為學校要求的電腦課,以及寬頻的普及,
      讓電腦、網路,不僅入侵跟著網路成長的一代,
      真正應用網路、在網路上努力的這一代,改變了許多行為模式。

      接下來會影響的,應該不會是這些已跟網路那麼貼近的人,
      而是跨入中年後才開始接觸電腦(或者排斥),
      而在十年後的現在邁入老年的那一代,
      以及我們看似的網路無遠弗屆,
      卻大部分與網路社會脫節的那些人。

      我覺得很有趣。
      是因為,
      網路創造的「地球村」概念,
      究竟是像楚門的世界那樣,
      呈現在網路社會裡,
      亦或者是如同網路世界講的,
      世界沒有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化,
      才是網路與非網路之間,
      迷人之處!

      感謝你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