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在書店就有看見那本《150cm Life》高木直子的書,應該是因為我的身高和她的150cm整整多出了28cm,那時候沒有買下這本書,卻因為她那長得像小丸子的自畫像,一直深刻的留在腦海裡。

直到看見《一個人住第5年》和《一個人上東京》,這些高木直子的一個人,就讓我一口氣,買下這三本書。可能是在此之前,自己一個人過快兩年的生活,有很多事就像高木直子寫的那樣,連感受都很接近。

在看《一個人住第5年》的時候,看得專注,常會不由自主的,跟著悲傷,總會覺得,一個人住還挺孤單的。雖然我還滿孤僻的,常喜歡躲起來或是假裝不用人陪,但是有時候一個人住還真的挺麻煩的,生病的時候沒人可以照顧自己、心情不好時沒有人陪著說話,但我最討厭的卻是一個人很難煮飯,通常都只能煮少少的一道或兩道,有時甚至因為菜的量不好掌控,只好買現成的餐包回來熱一熱加在飯裡,假裝是自己煮了一餐好吃的燴飯。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自己討厭吃泡麵,是因為剛上台北時,錢賺得很少,但又租很貴的房子,只能吃泡麵和魯肉飯,因為泡麵還是比魯肉飯便宜,所以有好長好長的時間,房間內泡麵從沒有缺席,最後,我終於因為厭惡泡麵裡那種油膩的感覺,慢慢的不以它為主食。

《一個人上東京》,其實跟「一個人上台北」的感覺,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都是從小城到大都市謀生的心情,物價的波動實在是嚇人,雖然我沒有像她那樣會去排隊買特價品,但每次總是從A店比價到B店、再到C店,最後很有可能返回A店買,那種斤斤計較的感覺,似乎已經是在這個大都市應該要做的事。

就連每次回家搬一大堆東西的情形,幾乎都是出門在外的人很難避免掉的狀況,即使自己不拿,家人還是會問:「要不要帶回去?」既然都問了,大概也免不了扛著大包小包上回到自己住的地方。直到每次都發現那些媽媽準備的東西,總是吃不完,才驚覺不要再帶那麼多食物了。

這幾年,我幾乎都是搬那些還住在家裡時會用到的東西,看有什麼是還用得到,不用再買的東西。而家裡原來的房間,也慢慢變成收放用不到的小倉庫了,雖然是這樣,每次回去還是會像挖寶一樣,找一些很久沒有見到的東西。

最後看的是高木直子在台灣的第一本書《150cm Life》,我和她的身高剛好落於高矮的兩頭,她情形我都沒發生過,倒是我的腦袋常因為太高撞到門樑、牆、樓梯、櫃子,等等在我身高附近高度的東西,有時候還會笑說自己是被這樣撞笨的,或許,有一天,應該要寫一篇《178cm Life》,或許我就可以不用一直對世人交代,我的爸媽、兄弟姊妹甚至祖宗十八代的身高有多高了。:P

《150cm Life》 2004.07.31 大田出版社/ISBN:9574556867
《一個人住第5年》 2005.01.30 大田出版社/ISBN:9574557804
《一個人上東京》 2005.06.30 大田出版社/ISBN:9574558444

高木直子今年又出了兩本書。二月份的《150cm Life2》、以及即將上市的《一個人的第一次》

《150cm Life2》
出版社: 大田出版社
初版日期: 2006/2/20
類別: 繪本書
ISBN: 9574559513
條碼: 9789574559510

《一個人的第一次》
出版社: 大田出版社
初版日期: 2006/6/30
類別: 繪本書
ISBN: 9861790047
條碼: 9789861790046

大田出版社網站
高木直子網站

P.S
我好像不小心又替書作廣告了。但很不錯,很輕鬆。
台北放晴。希望之後幾天,不要再下雨。
撿到三隻小貓,送出一隻,若有人要養,留言或來信。灰黑虎斑和黃楬虎斑。

換日線的話:學會過一個人的生活,沒有很容易,但也沒有太難!

朋友拿了一本書給我看,要我看完跟他說心得。感覺上,就像馮光遠這本《50/50》的書裡,他的朋友一樣,看著他拍的照,寫一段文字的那種心情。如果是讓我讀這本書,我應該會很隨心寫,應該會很容易吧!我想。

起初我是這麼想的。後來發現,真要寫什麼心得,光是圖,還真是難啊!

說起拍照,我倒沒有馮光遠那麼熱衷,功力就更別說了,但是看著他的照片,還真有股衝動,把自己簡單輕巧的相機換成單眼的,然後像把相機當成項鍊一樣,一直掛在脖子上,不斷的拍照。(有一段時間,我是這麼做的沒錯!)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腦海裡浮現的是「溫柔」兩個字。不是圖片,是文字。郭力昕寫馮光遠的那些字和馮光遠的自序,都有一種很奇特的溫度在燒。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拿到書的那一天,大雨滂沱的天氣,讓文字的溫度在心裡發酵?

攝影,本來就是一種很自我的行為,尤其是像馮光遠這樣,而看照片的人,也是一種很自我的行為,或許我們看照片的時候,跟馮光遠的朋友寫的就不一樣。就像我看著《三根煙囪》那篇,會很簡單的將煙囪換成自己腦海裡,墾丁的風力發電機。《帝國大廈頂樓觀景小間》則會讓人想像起江國香織和辻仁成《冷靜與熱情之間(紅、藍)》裡男女主角約定好見面的地方,感覺很有趣。

馮光遠的照片,到最後已經不是很簡單的去看拍得好不好(當然也說不出來啦!)也不是去探究圖片的意涵為何?又或者是他想表達什麼。而是像他的幾張圖,與朋友的畫,一個用圖、一個用筆,構成相似的圖那樣的貼近。

很喜歡這本書的編排喔!黑白,簡潔。書的外殼也是那樣乾淨。像馮光遠的圖一樣。沒有雜質。(唯一的缺點是文字走太寬,容易對不到下一行。)

2006.03.08 網路與書出版/ISBN:9868162394

P.S
真是想換相機啊!誰介紹晚上拍照也很棒的數位?現在這台光不夠。
台北乎冷乎熱!

換日線的話:書在雨天被淋濕了一部分,感覺還頗藝術的。

我不是廣告人,所以我不認識這個本名叫「莊永新」的小莊;我不是廣告人,但我從看見這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注意它到現在。只是也不知道為什麼,從N年前開始到真正買了這本書,應該有超過三年之久,可能因為我不是廣告人,更有可能的是,我越來越喜歡圖文式的閱讀。

已經很久不能閱讀滿是字的書本,過多的字,只會讓我失去耐心,小莊的這本書又讓我拿起書本。很高興的,從小莊短短的文字和畫裡一點一滴感受到「生活」的意義。

其實我很想畫畫,像小莊這樣,一筆一畫的描繪出一個故事,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然後加上一些短短的文字,讓它可以有文有圖很豐富,感覺起來,生命也豐富一些,但畫畫的功力不好,也只能看著別人畫。在《廣告人手記》,小莊說好像沒提到太多「廣告人」的事情,都是在講生活鎖事。不過我卻很喜歡這樣的方式,從別人的生活方式去看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而發現自己與別人相同及相異的地方,感覺十分有趣。

就像書裡提到的「鄉愁」這件事,讓在往南的飛機上的我,就有著濃濃的回鄉之情,還有許多生活的記憶,像是低潮、回憶……等等的事情,那麼簡單就與自己的生活相互重疊,也藉著他的圖文,讓自己一再的回想曾經發生的事情,也讓自己陷入記憶的美好、快樂、痛苦、悲傷中,就算有些篇章不是自己曾經歷過的,也能從他的幽默詼諧感覺他的歡喜與憂愁,甚至是「搞笑」!

最後,必須說一下這本書的缺點。它一開始好像是連載的圖文,被收到書裡的時候,編排的次序有點混亂,且長篇和短篇沒有做很好的分類,可惜了些!

很喜歡這本書,從搭上往南的飛機到夜裡無事時的翻閱,用幾乎不常出現的閱讀速度,將它全部看完。看完的剎那,生命突然出現了一種動力,關於書寫,關於生活,或者,關於記錄。

1997.11.05 時報出版/ISBN:9571324159

P.S
三不五時看看圖文書還是可以增加閱讀意願的。
中秋節大家都好嗎?希望一切都好。

換日線的話:畫日記,好像還挺好玩的^^

在看這本書之前,並不明瞭「裝幀」的意思,後來才知道「裝幀」原來就是每一本書的包裝及設計。它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也是一個我很熟悉的東西。有關於一本書的銷售,內容是主要的因素,但也不盡然所有的書都是以內容取勝。倘若書的標題不夠好,包裝好一點,可以替書加分;倘若寫書的人,還不是個什麼太有名的作家,那麼,封面也可以替書給人第一印象。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因為書封而挑選書,有些可能是因為文案,有些是因為議題書,但我應該就是一個對書的設計萬分挑剔的人。(或許,那是萬分龜毛。)

從出社會開始做的工作,幾乎都與「設計」沾上一點邊,不是一個全然的設計者,也沒有具備太多設計的功力,但是沾上還是沾上了,以致於到現在,會對書的設計,內容的排版挑剔連連。在我買書前,除非是內容有口碑保証的,下手買下的書,不管是顏色、設計、文字的大小以及這本書看起來「舒不舒服」都有可能列入考量,有時,我也會想,為什麼設計的人要如此包裝這本書?

這本「書‧裝幀」,就由日本的裝幀大師南伸坊來說說他在設計一本書的概念,從封面、封底、書衣到書腰,每一本書,南伸坊都詳細的說明,為什麼他要這樣包裝?而書裡也一一將他的設計,以圖說明之,讓平常只看書的讀者,可以清楚的知道書的設計源由,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像是有一篇〈利用作者妻子搶拍的照片作封面〉,南伸坊為《從聲帶通往極樂》這本書作裝幀時,就利用了作者卷上先生(HIKASYU團體的團長)的老婆在家附近的公園幫卷上先生拍的照片,卷上先生的表情,像是在對遠方說話的樣子,而書名就從卷上先生的嘴巴發射般的往遠方散去,對照著書名《從聲帶通往極樂》,還真是一絕,而且十分巧妙。

另外,像是《鈴木之人》本由塔島先生針對「鈴木」這個姓氏細細思量,做田野調查後整理出的研究成果。於是南伸坊請編輯收集所有劇有「鈴木」這個姓氏的印章,他把印章當人頭,利用它們在封面、書頁和內頁上畫插畫。雖然南伸坊有點擔心這個設計會影響這本書的銷售,但我卻覺得,這個設計非常的有趣,一堆頂著「鈴木」人頭的人,放在封面上,說什麼也要拿起來翻翻吧!

這本《書‧裝幀》中,還有像是利用水泥豆腐(將水泥灌入豆腐的盒子使它產生凝固的硬塊),來替「赤瀨川原平」的《常識論》做裝幀,那大大的豆腐與「常識論」放在一起,就是理所當然的樣子!而在武藤康史《Quiz新明解國語辭典》的書腰上,南伸坊將廣告詞以「燙金」處理,我想買這本書的人,可能不會像一般的時候,將書腰隨手一扔吧!其他許多有趣及靈機一現的點子,在看書的時候,還不時對南伸坊的創意佩服不已。(我手上還有一本日本雜誌《Pen》,裡面也有許多書本的設計,每一本被他們挑選出來刊在雜誌上的書,看起來都很有質感,看不懂日文的我,只能看看圖片欣賞,有點可惜呢!這本雜誌也是日劇《東京灣景》女主角「美香」上班的出版社喔!^^)

最後不得不說這說這本《書‧裝幀》是最初版本的設計,它是一本設計不良品,雖然整體的「包裝」看起來還不賴(書封是可以再打開的,書底是包住整本書)但是若說設計,好像也沒有花太多功夫的樣子,甚至覺得有點粗糙、隨便的感覺。尤其是那可以包住整本書的書底,一直干擾閱讀的流暢感。相較於南伸坊的創意,這本書的裝幀實在不是很優質,倒是內容的排版,讓閱讀比較舒服。

有興趣的人,去買一本回來看看吧!

2004.12.03 高談文化/ISBN:9867542649

P.S
我好像在大出清一樣。最近寫的東西,多半都是冬天看的東西,還笑說每年要來定一段時間來發懶,不寫文章哩!
接下來還會有「高木直子」的書喲!^^

換日線的話:我說那個設計,麻煩一下,考慮一下閱讀者的心唄!

我得承認,如果沒有認識做這本雜誌的人,或許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後,我才會看見這本每月15日固定躺在7-11架上一本49元,叫做《ppaper》的雜誌。

一直很喜歡「乾淨」、「簡單」的版面,如同我自己的網站一樣,不用炫麗的動畫,不需太過刺眼的配色,只要文字與圖片的配合,經過思考,經過設計的,便有讓人舒服閱讀的畫面,《ppaper》就是這種感覺!

不曉得是不是這些年來的書刊,充斥大量的圖片,讓人覺得厭倦,這類簡僕的風格,開始蔓延開來,或許過去就已經存在這樣的設計,但是它的擴張,卻是慢慢的,慢慢的在每個人的生活伸展。好像一種看遍繁華之後,期待最初的簡單一樣。

《ppaper》在版面上留下的白邊像是替文字與圖片留下一些空間,文字和圖片的間隙,說明生活需要細縫去喘息,這本圖片居重的雜誌,沒有太多的文字,卻在圖片中,輕輕訴說它想傳遞的消息。它對我來說,就如同我對所有書刊的反撲,企圖在所有搬弄設計技巧中,找尋那種屬於平凡中的真實。

如果說,坊間的動輒兩三百塊的設計雜誌,只能讓你站在書店不斷的觀望,讓你每個月猶豫是該買CD還是買雜誌,我想《ppaper》會是另一個選擇。所謂設計,也得要符合一點經濟效應,否則怎麼融入生活,又怎麼提升生活的品味?

另外,我得向製作這本雜誌的人告解:「除了IVEE和許舜英的文字我會閱讀之外,其他文字,我幾乎沒有很認真的閱讀過。」我想,這是因為圖片的版面讓人太舒服,所以忽略了那些文字,或者應該說,文字沒有圖片來的精采,以致於文字變成配角,這樣說可能太過嚴厲,但文字與圖片的精采比重,如果更加平衡,說不定可以讓設計更能閱讀,也更貼近生活!

ppaper網站

包氏國際有限公司每月發15日出刊/ISSN:9771812473009
P.S
春的陽,似乎要躲到夏天才來,我的書寫,好像也在等待春暖花開,感覺上書寫好像已經不是我的生活重心,但當一切都到定點的時候,它應該也會出現!
最近想要把網站改成部落格的格式,不過還在研究,所以得要等等。如果弄好了,應該會停掉GIGA的電子報!我想。(說不定也不停,再說!)
祝 好 ^______________^

換日線的話:究竟是誰把設計這種東西搞得那麼貴的?

自小我就是一個怕貓的人,就像很多小孩看了鬼片之後對那隻九命黑貓有著恐懼一般,對貓,我始終抗拒,沒有像對忠心狗兒的喜愛,更沒有溺著父母央求飼養的舉動。貓在我印象中是一種會咬死老鼠、見了人會逃跑(不知道是人逃還是貓逃)的動物,牠們更是一種會把人的靈魂放在肚子裡的怪物,直到我遇到這個書寫《完全變態》的人,直到我看見這本書,才知道貓的種種種種,否則,像我這種生活在只有野狗沒有野貓的城市中的人,或許一輩子都無法相信「貓,也有可愛的!」。

初翻《完全變態》,看見「貓進場」的單元,不禁想著這個主人也挺變態的,一個人居然養了一窩子的貓,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是一個怪怪的傢伙?能夠與那麼多的貓共同生活在一起,應該也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為了找出貓對他的誘惑,我翻起序言「被貓選定的人」,沒有找到理由,也沒有找到原因,卻為了一段話,牢牢的感動在心,「你說,來世要轉生為我貓。為了你,若上天允肯,我願意再苦作人一回。」

沒看過《完全變態》前,我一直以為它是一本普通不過的……書吧!《完全變態》這個書名,也不知道它在提什麼、講什麼。後來,知道是一本「貓」書後,又以為它是一本普通不過的……寵物書吧!反正不過講一些養貓的方法、照顧貓的方式……等等如同市面上很普通的「寵物教戰守則」,直至那段淒美如愛情的承諾出現,才讓我緩緩的進入《完全變態》的世界,看貓生、貓名、貓習性……

沒有順著書的編排順序而走,從序言以後的文字,我以跳躍的方式閱讀。《完全變態》沒有長篇小說需要循序漸進的閱讀規則;沒有短篇小說集的分門別類幫你分好哪一篇小說歸在哪一類,甚至沒有那些用來闡述所謂理想、所謂道德、或者知識的小散文那樣枯燥無味的文字。我在屬於貓的文字裡,看見貓的溫柔、貓的可愛,還有那位變態主人時而幽默,時而溫柔,時而感性,時而爆笑的感動。

如果說閱讀是滿足一個人的欲望,那麼見著了書中的這些咪仔,算不算是一種幸福?閤上這本書前,與變態主人的相識(其實這才是我閱讀它的主因),讓我有幸遇見這些文字的作者,還能與那些可愛的咪們一見,那像是苦苦見著了書裡無法現身的偶像一般興奮。原以為,我可以順順利利的見到所有的咪仔,但事實不如我所料,多年來看到貓會跑開的我,終於肯相信,人貓相對,跑開的是貓,而不是害怕貓的我。一直到很後來,我才見著還在貓主人家的所有的咪仔,而牠們也如書裡所言──絲毫不差。

貓,安靜,是狗兒無法達到的境界;貓,溫柔,在寂靜的夜裡陪伴你;貓,乾淨,你無須煩惱牠將種種的髒亂弄在自己的身體。貓或許需要的一直都是牠們選定的人,如果有一天,有咪仔選定了我,那麼,我也願意與牠共生,相互陪伴。

莎孚說:「一九九六年,北國颳著大風,暴雪,剛從台灣回到莫斯科繼續課業的我,在灰色巨大的沉重天空下,靈魂不知為何,僅利餘息一絲。某夜,我突然想養一隻貓。這輩子,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養貓,也從來沒有料到,因為這個機緣,我才了解,自己的身體裡一直沉睡著貓。」我相信,她身體有著一隻貓。因為文字的散出,我相信她同貓一樣,溫柔且具有靈性,能夠明白人心的底層,如同她書寫的貓一樣!(我真是個不負責任的作者,居然又用書裡的一段話混了一段!)

莎孚的完全變態網站

2002.07.01 麥田出版/ISBN:986789555X

P.S
二○○五年。台北,夠了!不要再冷,也不要再下雨了!貓書看了很久了,二○○四年其實有很多心情沒有寫出來,有空會慢慢挖哩!感謝大家都還在喲!
祝 新年一切順心!
^_____^

換日線的話:SOS也有一張叫《變態少女》的專輯,是否特別的人都愛用「變態」呢?

我是看到那篇報導才開始喜歡蔡康永!在此之前,我唯一喜歡他的地方,是他勇於Come out的舉動,至於他在金馬獎的搞怪、公視週二不讀書或是真情指數裡的樣子,都不是我喜歡的樣子。與其說不喜歡,還不如說敬畏!這傢伙太有料,讓我覺得他似乎不是我可以理解的,再不然就是他那一臉看起來很有腦袋的樣子讓我退卻三分!

看完那篇報導時,我居然連猶豫都沒有,就去買了他當時發行的新書《LA流浪記》,有趣的是,那本書,我連一個字都沒看,而這本《那些男孩教我的事》,我卻在買回來的當天就把它閱讀完。更奇怪的是,我一點都沒有衝動想買這本書,至於為什麼會買?我不知道,可能是每天看『康熙來了』的原因,讓我中了蔡康永跟小S的毒!

我是在看『康熙來了』,真正喜歡上蔡康永的。與其說我中了小S的毒,倒不如說我沈浸在蔡康永給我的優雅之中。對於先前他給我的刻板觀念,也在這個節目裡完全瓦解!而我真正開始迷戀起蔡康永,不是那些他外在表現出來的矯柔或是一臉很專業的樣子。我開始相信,他是一個值得去迷戀的人,在《那些男孩教我的事》裡,我深刻的感覺著他對每個人的描述以及每個男孩為他生命添增的樂趣!

蔡康永是個有趣的人兒!我是這麼認為著。尤其是每當他與小S的對話,都會讓我發現他是以一種探索的方式,去看待他身邊的人。縱使小S有再多讓他受不了的觀念或是行為,他也是用一種『原來別人是這樣子的啊!』的態度去看、去感覺。也或許就是他給我的這種感覺,才會使得他身邊的男孩,變得有趣而不古怪,就算平凡的鎖碎小事,他都能形容得讓你感覺他面對這些男孩的歡欣!

簽名會的開場,蔡康永說:『幾年之後,我可能會完全淡出公眾人物的生活,趁這個時候,還有記憶時寫一些什麼給支持我的朋友看。在記憶快要衰退時,一一把這些男孩記錄下來!』我很喜歡書封寫的『這樣做,到底是打算要一直記得你們,還是準備要開始一個一個把你們忘記!』這兩段話,不禁讓我開始為我腦海裡的男孩、女孩開始編下號碼!

記得在場的記者,在訪問參加簽名會的時候,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你期待在這本書裡看見什麼?』有很多人回答:『他的感情吧!』而我的答案是:『蔡康永。』其實我只是想知道這個編下號碼的男孩是以什麼樣的心情看待這些男孩而已!至於那些大家猜疑的幾號男孩,不是那麼重要!

九十八號男孩。我相信很多人的焦點都放在他身上。但我最深刻的並不是這個號碼的男孩,而是一個帶蔡康永去看日出以及另一個讓蔡康永看到日落的男孩。或許我們身邊有不盡其數的人,都曾教我們或是帶我們做過一些事,只是我們時常遺忘,也時常選擇性的去做與不去做。《那些男孩教我的事》,除了九十八號男孩之外,也有著更多更多值得我們去閱讀的男孩!就像我們身邊擁有很多很多我們值得去編下號碼的人群!

我想,再看看其他在蔡康永生命裡的男孩,正如我期待我生命裡將要出現的人群一樣!

《那些男孩教我的事》,不要期待太多太多感情韻事出現在此,好好品味那些出現在別人生命裡珍貴的事,以及收藏起那些值得你真心收藏的男孩(女孩)!

關於插畫:
太陽臉的插畫很簡單,也很明確的表現出每一個男孩的樣子。太陽臉的插畫讓蔡康永的文字敘述更加豐富,讓那些男孩藉由圖畫,更加活躍在書本裡。
太陽臉的網站

後記:
簽書會當天出版社提供了兩款印章讓讀者蓋在書上。我蓋了。因為有三種顏色,所以我是蓋了三個章。當天,太陽臉也有到場,我分別給他們兩個都簽了名,蔡康永還差點把我的本名給簽錯了!(圖片上,我把本名去掉囉!)那篇報導是壹週刊在2003年底的專訪,寫得滿不錯的,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我應該會在看完《LA流浪記》,再寫一下那篇報導裡寫的東西!)

 2004.05.28 如何出版/ISBN:9861360131

P.S
GIGA的報台晚上上不了,所以我都先發明日報和網站上!隔天才把文章也放上GIGA的報台上。網站有些奇怪!有時候整理之後還是看不到新增加的東西,會再研究研究。有在網站留言的,我都有看到喔!這幾天有點忙,再找時間回!
台北又熱熱的了。真好!希望端午回高雄也可以熱得嚇人!^____________________^

換日線的話:你從生命裡的男孩或女孩的身上,學會什麼事?

寂寞的滋味是什麼?是輕輕的由深到淺、濃濃的由淺到深……

《寂寞東京鐵塔》,令我想起一個人,在屬於寂寞的屋子裡,沒有刺眼的陽光、沒有吵雜的音樂,只有我一個人在鄰人皆已入睡的夜晚感受寂寞。詩史說:『不能一起生活,但要一起活下去。』我幾乎聽見,文字裡的主角,也在我的耳畔輕輕的說著這一句話。我記得,那個人曾經在我很頑固掠奪愛情的時候,也跟我說了這麼一句相同的話!

江國香織的作品,這是我閱讀的第二本半(其中半本還沒讀完!)先前,在閱讀紅、藍兩本皆為《冷靜與熱情之間》的紅本,江國香織的筆觸,不若台灣當前的小說,那樣深刻的以文字書寫情感,情緒是以故事的經過一一透露,沒有太激烈的手段,卻有著極為不經意的刻劃入心。

《寂寞東京鐵塔》,是以兩個男孩為開端,描述著不同年齡的女性對於愛情與性愛的差異。小島透與母親的友人、已婚的詩史相戀;擁有女友由利的耕二與家庭主婦喜美子的情欲走私,為這本書添增不少花火。故事雖然是以這兩個十九歲的男孩為主,卻靜靜的道出這個故事每一個屬於寂寞的氛圍。而最主要的陳述仍是座落在這些女角上。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認識了幾個從日本回來的友人,或者是這本書帶給我的影響,似乎能夠從書本上勾勒出屬於日本這個國家的『愛情觀』。所謂情欲是不能與愛情畫上等號,性愛這件事,就像看電影一樣平常!彷彿是一種生活的語言,而非愛情之下的產物。或許今日跟A君一起看電影比較有感覺,所以之後看電影就跟A君。這麼說好像把這個愛情觀底下的人,看得太過隨便,但是就撇開『愛情』來說,就真的不得不把它看得跟看電影一樣平常。

故事在耕二及透之間交錯著,兩人偶有交集,但故事是彼此分開陳述。耕二有年輕的由利及中年的喜美子在生活裡交替,這樣豐富的生活呈現著透平板無趣的生活,加強了透在安靜的生活裡那份孤寂感,卻也因為如此,反襯耕二在兩個女人之間游走之後所兌換的寂寞門票!

每個人都是孤單的,而寂寞與否,是由你或是你身邊的環境而決定!耕二和由利在一起時,想起喜美子,那種感覺不是孤單,但卻是寂寞的;透在和耕二一起談笑時,想著詩史,卻不能見面,那種感覺也是寂寞的。只要心裡想的人不在身邊,似乎都是一種令人窒息的寂寞!而江國香織的筆觸就是輕輕的將寂寞帶入你的心,然後濃濃的包圍你!

如果我們沒有急欲的罷占或是猛烈的想要擁有一個人的感覺,
這愛情究竟會是什麼樣?
如果我們沒有強烈的渴望或是非得一定要去見一個人的感覺,
這愛情到底會是什麼樣?

我在透和詩史之間,嗅著愛情的味道。他們沒有太激烈的性愛接觸,也沒有太過頻繁的見面次數,而情感卻在時間裡不斷不斷的加溫,沒有人會太過分的越軌,只是沈靜的在彼此之間一直持續下去。而耕二在毫無停止的性愛裡,獲得愛欲的滿足,卻在幾乎同一個時間裡,被愛欲抛棄!

當詩史說向透說起:『不能一起生活,但要一起活下去。』我相信詩史是深愛透的,而且願意跟他一起活下去。只有在他們兩個人的世界裡,我才能感受那種幸福的愛情,以及不再寂寞的心情。

書底的一段字寫著:『面對愛情,人大概非得勇敢不可。』

勇敢的面對寂寞、勇敢的面對孤單、勇敢的等待那份心裡的愛。就像透愛著詩史一樣,僅管困難重重,他也只愛詩史!

如果說,『看電影般的愛欲』是我對於日本愛情觀所做的解釋,我或許會希望它呈現出來的是另一個層面,那種堅信愛情的永恆,是愛欲無法匹敵,然後篤信愛情必須專一的信仰!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找個安靜的地方,以酒或咖啡與寂寞共舞,然後,信仰愛情!)

 2004.04.26 方智出版/ISBN:9576799163

P.S
夏天的天氣很舒服,我卻強烈的活在秋天的寂寞中!不過還好,因為我一直知道在寂寞裡,我始終信仰愛情!
最近很懶,所以網站的東西放得很慢,除了看書外,就是在覺得寂寞的心情裡,用力的拋開寂寞。我很想念一個人,所以感覺寂寞!
天氣很熱,台北偶有雨,期待看見彩虹的日子 願大家平安
(提了彩虹,不得不提《求婚事務所》,要記得看第二案《戀戀風塵》的完結篇!)

換日線的話:得到幸福的方法只有一種,拋開寂寞,信仰愛情!

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將它看完,匆匆的,就是很想看到最後,看它所描述的故事,究竟說了什麼?有了什麼結果?看著書的封面上的文案『長大就是累積與擁有?或者,長大意味不斷的失去?』我想,這大概也是我一直以來的疑惑。

侯文詠的書,在我學生時代的日子裡,看了不少,那時候也流行聽著他以幽默的方式主持的廣播節目。而這本《危險心靈》則是繼《白色巨塔》之後,另一本讓我再度走入文字世界的侯文詠。

我並不喜歡侯文詠在《危險心靈》之前書寫的那本《我的天才夢》,不知道是不是排版的關係,覺得它很『擠』,感覺上也狹隘了一點,直到《危險心靈》出現時,我跟友人談起,才決定把它看完。

說也奇怪,《危險心靈》這本書,居然讓我想起苦苓的校園系列,好像又讓我回到當學生的那個時空,學校的制度、大人們的態度、自己本身的叛逆(當時應該都覺得自己是仗義直言!),只不過苦苓的書是以老師的角度為出發點,而《危險心靈》則是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義務教育』底下的問題,更或者是在小孩與大人間的抗衡。

侯文詠以一個國中生『小傑』的角度去書寫教育體制中種種讓人覺得無解的困惑,再用校園事件的擴大來帶出這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閱讀上比較讓人感到疑問的,大概就是小傑過分早熟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不得不說,這個『小傑』的身上,摻雜太多少年的侯文詠,也許能說是隱身在侯文詠身上的年輕,只是想法上的差異,可以了解那並非是一個國中生能夠思考的。不過,單就這一點,並不會影響閱讀《危險心靈》的興緻,反而是讓人也可以『迴轉』到那個年紀去思考,再反過來用自己現在的年紀去看現在也很自以為是的想法。

故事其實很簡單。小傑在學校與老師的衝突,引起老師、校方與學生、家長的對立,學校的老師、同學、家長,也形成另一種對立,最後變成一個社會案件,也進而演變成正反兩派的對立。而這對立之中,誰是正、誰是反,更是各說各話。如果說這本書是在探討教育體系的問題,還不如說這是一種人對自身處於的環境所做的一種自省。

書的尾聲其實牽扯了現在社會層面上的問題,這個安排讓人有些厭惡的政治味,那些抗議的舉動和正反兩派的勾心鬥角,讓我用跳躍的方式去終結這本書,但從侯文詠的書寫方式來看,卻又讓我們很殘酷的去思考這些人性的弱點,至於是用侯文詠的角度或是小傑的角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這本書裡,有幾段引言,讓人印象深刻,也頗讓人深思。

我的內心根本就是仙人掌,
不管我試圖說什麼或是寫什麼、畫什麼,
到最後它們全都變成仙人掌的刺,
螯得別人哇哇叫。

我一直以為我的生活和墮落之間,
應該會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把我們分隔開來。
我會是一個好學生,努力的讓自己過著正常的生活。
我只是有點訝異,
這道不可逾越的界限竟是如此單薄。

或許因為我們都太年輕了,才會興致勃勃地說著:
『加油喔』、『要努力喲』,
或者是什麼『我喜歡你』、『我們會支持你的』、
『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這樣無法承擔的話吧。

當我們不再保有孩子的純真時,
青春、歡笑、自由與想望也就遠離了,
我們彼此責怪、相互憎恨,鬥爭、殺戮……
是我們平庸、冷漠、虛偽、貪婪,
讓生便變成了一連串失去純真的過程。

我常常想,如果人與人之間,
在一起的目的都只是單純地為了瞭解彼此,
那該有多好。

看這本書的時候,跟著主角的情緒起伏著,期間也為了那種單純的感動而落淚,侯文詠挑起人心裡最簡單的那份感動,雖然有時候會覺得那些話是一個大人的自省,不像孩子說的話,但是閱讀的時候,那個躲在心裡深層的孩子,也不經意的跑出來與書裡的小傑一起擁抱。
我們曾經都很簡單、純粹過啊!

 2003.06.23 皇冠出版/ISBN:9573319632

P.S
謝謝阿政與我一起分享這本書,在那些孤單的夜裡,以及睡不著的夜晚。現在我不晚睡囉!因為沒有睡不著或睡不好的問題了!(呵~也因為如此,很少和你碰頭了吧!不過我好像忘記閱讀可以安定人心這件事了!^__^)
阿政的報台蜉蝣物語蜉蝣書房
這幾天好冷好冷喲!可是,我今年不怕冷。大家可要記得保暖呢!
祝 冬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換日線的話:危險的心靈,禁錮了所有的靈魂!

介紹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在考慮要放小棣老師的名字,還是作者溫郁芳的名字?很難決定。後來,還是放小棣的名字好了。畢竟,是先有劇本才有小說的!看《赴宴》,我覺得戲和小說一起看會好一點。戲擴展小說裡用一兩段話帶過的情節,小說裡交代戲裡比較內心、深層的情緒。合在一起看,會明白點!

本來不打算買小說的,只單純的看戲就好,但是看戲後,發現很多需要更清楚的文字來為我心裡的疑惑解答,所以,我買小說。後來,我還是等戲全部看完才讀小說,而且,是用那種一個晚上K完的速度!(當然,我沒有一個晚上看完。因為要早起!>_<"")

《赴宴》,是橫跨三代的故事。以二二八時代的背景,拉開整個故事的開端。郭泉溪在戲裡開頭的一席話,讓我開始眷戀起這一段美好。『櫻花初開吧!明亮的陽光,徐徐的風吹來,花朵好像都伸長了脖子,在樹枝上慢慢搖著,記得後來,林君在櫻花樹下睡著了,多麼舒服的一天,不知為什麼,我那時腦子裡突然有一個想法,我覺得人要瞑目之前,想到這一天,便可以含笑而去了。有人說美不會持久,我認為它會的……辛苦了,謝謝。』這一段,跟小說裡有些出入,我比較喜歡戲裡的文字,而且小說是在滿後半段才出現這段話。我確確實實的為了這段話著迷。之後,無可救藥的,迷上赴宴!(這段話,已經是我在書寫關於《赴宴》的文字時,第三次出現,可見,我真的中了這段文字的毒。)

戲,是有生命的。只要做戲的人認真,我們都可以看進戲裡流竄的血液!《赴宴》就是如此。可惜的是,《赴宴》這齣戲塞了太多擁有生命力的東西。撇開二十五集的連續劇帶出的那些超出負荷的主題,這個故事,實在是一個動人的、美好的故事。

五十年前,郭泉溪和林彩華的愛情,混雜著『國家』、『民族』,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愛情裡,還多了一分共患難的真情!即使知道一路背負著家國使命,仍舊緊緊相依,多動人啊!林彩華、老單的另一段情感,有著悲憫,也融合了老單對於泉溪的尊崇,用一片山地,為泉溪畫一片美麗的風景!戲裡的那句『花開了!』三個字,鏗鏘有力的撥動淚線,沒有哭,因為淚水會模糊了眼前那一片『花開了!』

五十年後,郭民峰和陳心潔的愛情,不如郭泉溪和林彩華的一起攜手的感動,不是不夠動人,而是彼此之間對夢想的堅持,反而沒有那種『一起往前走』的憾動力!但是在民峰的逃避、心潔的不放棄之下,這段感情,雖然沒有那種大時代下的患難情,卻有著那種磨人的、愛情的酸楚!水樹和怡欣的愛情,充滿強烈的現實拉扯,又有著淡淡的、順其自然的甜蜜。

再說友情。不論五十年前,或五十年後,都有著友情的成分。泉溪和得木之間的肝膽相照;水樹對於民峰的了解,在民峰的驕傲裡,溫暖著民峰柔暖的那顆心;心潔拒絕志強的愛情,但跟志強建立一種屬於最純粹又更深層的友情!

看電視,會看到很多環保的議題、二二八事件的問題、人與大自然的抗衡、原著民的生存方式、人與人和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看小說,則是可以在文字裡,去構築自己想要的畫面。兩者的結局雖然不同,呈現的方式也有點差異,但是無法比較哪一個版本好。小說和戲,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足,搭在一起看,感覺還不錯!若是拆開,也能有其不同之奇妙之處!

--------------------

後記:
八月十六日午後,在台北世貿書展的《赴宴》簽名會上,遇見小棣老師。之前上過她的課的我,被她還記得我的舉動,嚇了一跳,緊張的與她討論著戲裡的內容及不懂之處,還任性的向她抗議:『為什麼要把所有的主題都塞進戲裡,還塞得那麼滿,很難懂!』她微笑的聽著我的話,沒有太激烈的辯駁,就是這麼專注聆聽一個觀眾的疑惑及評論,讓人心生一股暖流!午後的陽光似乎不那麼刺眼,反而多了一點溫暖!
回家的路上,步進台北市辛亥隧道前,藍天加上白雲,還有辛亥隧道山上的那一片綠,我又想起了《赴宴》,大自然很美好的,即使是在城市裡,也能感覺那一片美好!我放慢了車速,抬頭看著天,一直驚呼著:『好美!』(沒帶相機,不然我就停在路邊把那個景象照下來給你們看。)

2003.06.24 圓神出版/ISBN:9576079276

P.S
赴宴的VCD和DVD還有週邊的產品都設計的很漂亮,只是太貴了。>___<""圖片上的印章是同事去澎湖幫我刻的。那赴宴的書是我掃下來做成立體的圖片,應該還頗像書的吧!(關於《赴宴》的其他文章,我寫在明日報的新聞台裡了!)
台北下大雨了!一邊看著高雄的世界青少棒的總冠軍賽。最近寫不太出來故事,或是散文的,連那種小短文都寫不太出來,只是聽聽音樂、看看戲、讀讀書,然後寫一些感想和心得。希望大家別嫌棄呢!最近錯過了兩場演唱會,一場是要錢的五月天,一場是中正紀念堂的孫燕姿,感覺可惜了一點。連世界青少棒也都在高雄比,害得在台北的我,看得心生羨慕!
天氣,最近很多變,有時候會涼涼的,要記得別著涼喔!
祝 好

換日線的話:赴宴,赴一場生命的盛宴,屬於你的、我的,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