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愛」,這幾年台灣的書市頻密地出現與這有關的議題,從各種面向的控訴母親的情緒勒索,以及各種與「母愛」的掙脫、決裂,不論是被愛或不被愛的孩子,或是不被愛但卻被要求擁有母愛的母親,好像任誰都擁有母愛創傷,而任何一個母親也都曾在某一個瞬間質問過自己「為什麼我一定要愛孩子?」卻很難開口問:「那誰來愛我呢?」於是愛與被愛就在綑綁及被囚禁裡不斷輪迴著相同的戲碼!

《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從一起殺嬰的命案說起。一個重男輕女的婆婆,一位總是沉默以對的丈夫,外加生不出男孩且忍氣吞聲的長媳,已經可以構成一部怎麼都演不爛的八點檔,若再加上另一對生了男孩的小叔夫婦,十足是將長媳推進地獄的元素,讓人腦中浮現離婚爭奪戰的場景,誰也不讓誰想搶下那個從懷胎就不被祝福的女嬰。

Read More →

一直想寫一點關於「離婚」為主題的故事,卻總是因為自己沒有結婚而不知從何下筆,看見劉威麟這本《1的力量》寫了許多離婚的案例,我想可以從這本書延伸吧!

這本書是作者在結婚十幾年後終於離婚變成單親爸爸,並且從經驗分享的過程,整理出許多故事、歸納出離婚後的心態調適和重新面對「自我」的心路歷程。

若是攤開對婚姻的期待,有些人是自小的期待對婚姻有著「幸福快樂」的嚮往,有些人是為了建立自己沒有過的「家的」感覺,有些人堅信自己一定不會踏上與原生家庭父母的樣貌而想有所證明,有些則是年紀到了就到了該結就結了,更有些是:「不想讓未婚懷孕的孩子一出生就少了一個家長」⋯⋯不論哪一種理由結婚,若是遇上非得走到離婚的地步,多半都得面對婚前未曾想像的局面,從情感的破裂到財產的分置,以及最難纏的孩子的監護,常常在內心呼喊:「當初如果⋯⋯」

Read More →

與父母自小是使用台語為溝通語言,說著那些日常用語、情緒表達,即使上了小學被學校規定「上學不能說台語」,我依然使用這個語言一直到了成為北漂青年,開始變成一個去到哪裡都沒有人要跟我說台語的異鄉人,只偶爾在辦公室跟同事玩起「我們今天都要說台語,誰說國語誰就輸」的遊戲,才發現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不單只是後來的現代用語不知道如何以流利的台語來代換,更多時候還非常難完整地用台語講完一段表達!

聽王秀容的《我咧唱歌》有聲書,像是悄悄地進入時光機,回到那些我童年時光跑跳的街角。年長我十多歲的王秀容,說著那些我還沒有出生,但父母已準備落腳,準備成家的高雄。那條橫在馬路延著後來氣爆路線而走的鐵道,將高雄的南邊切出一道工作與居家的界線,一邊是繁華的市區,一邊是趕著進城工作的平民百姓人家。我常抗議著鐵道另一邊的朋友,他們總是常問起:「鐵路那邊有什麼可以去的地方嗎?」「有好吃的東西?」……我以為只有我是居住在城的這一邊,好像是蠻荒之地的平民。

Read More →

到現在每每提起「讀書」這件事,我總會忍不住問母親:「欸,為什麼妳有我這種怪孩子?」我說的怪,除了自己本身很多與人格格不入的習慣外,還有一件事是「閱讀」。這個過年期間,母親看著我幾乎沒有離開手機的臉,總忍不住叨唸:「你整天就都在玩手機,什麼事也不做!」(哪有,我明明清理了自己的房間和客廳還洗了六、七支電風扇,還出門看了電影、跳繩和游泳……)

我整日的確都在手遊、clubhouse、Facebook和虛擬貨幣交易所晃盪,我拿著手機對著母親說:「欸,我在賺錢耶!」(比特幣都幫我賺了幾千塊了。)為母的都有一種病:還沒到吃飯時間就一直問你要吃什麼、想吃什麼、要不要吃什麼,深怕孩子會餓死一樣。另一種是看孩子閒著不叨唸會死的病:你不要一直看手機、你都在玩……然後轉頭她又會問一次:你要不要吃什麼、晚上吃什麼……(眼神死)

Read More →

甘耀明的《邦查女孩》一直待在我的電子書櫃裡,那本《喪禮上的故事》也一直在我的書架上,它們都被我翻閱幾次,卻沒有真的讀下去。一直到看見《神秘列車》的紙本封面改版後,才請朋友幫我買下,讀起甘耀明的字。但卻又因為《神秘列車》的字太小,每回都要先換副眼鏡才好讀而進度緩慢,結果竟因為readmoo的牛年閱讀馬拉松買下《冬將軍來的夏天》,才真正算是一個讀過甘耀明作品的讀者。

起初,我誤以為《冬將軍來的夏天》是一本短篇小說,讀完第一章心想:「啊!又是一個沒有交代後來的性侵故事。」好像讓那樣的不堪最好就停在那裡就好,故事沒有進入審判的階段,也許就不用面對無數次的回想、答辯,以及經歷不斷自責的懲罰。

Read More →

網路小說火熱的那個年代,我已經在工作了。沒有像學生一樣掛在網上讀小說的習慣,倒是有一陣子跟著寫了一些亂七八糟的小說,讀了幾本蔡智恆,但像是九把刀、藤井樹都是後來才從影視作品往回追。本名姜泰宇的敷米漿,也是當時書背上常見的名字,但好像也記不得他有什麼作品,但正確說是:那些書名多少記得,卻沒有刻意記著作者的名。

用姜泰宇這個名字寫出來的《洗車人家》,說著「洗車」這行的故事,姜泰宇的文字真不錯,把那些小人物小故事寫得生動,像是看到隔壁鄰居彎腰修理著不斷滲水的水管、揮著汗在滿是整理過或沾滿液體的回收廠裡將那些回收後的垃圾分門別類的歸到應有的區域……讀著《洗車人家》的時候,總是不經意地讓人聯想起身邊做黑手的、洗髮的、賣檳榔的、養雞鴨種蓮霧,不同職業的親友、那些「底層的」「做工的人」。

Read More →

初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不由自主地幫它接了後面那句大部分人很喜歡接的話:「你就不要管別人怎麼講就好啊!」我每次都會在心裡murmru:「what the fuck!!!那怎麼不叫他們閉嘴不要碎嘴我的行為?」又或者我會挑釁地問:「是他們太在意我在做什麼吧!你怎麼不叫他們不要在意我做什麼?」

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喜歡在別人「掉進去別人看法裡自我糾結」的狀態中,好像搪塞一句:「你就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就可以讓那個人從那樣的糾結裡跳出來似的,常常都忘記這句「你就不要管別人怎麼看。」事實上帶著一種「我也沒有辦法幫你解決」的拒絕,以及另一種「這就是人生啊!」的自我催眠!很難有人會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眼前這個人會那麼在意別人對他這件事的看法?」「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告訴對方,讓他從那種太在意裡開脫出來。」

Read More →

「買折扣書」這件事,真的很容易在這個時代裡受到攻擊,好像「我選擇便宜貨」「我就有罪」,事實上在1111電商折扣和獨立書店歇業這個事件上來看,真的很容易感覺到「被責怪了」。

所以「買折扣書錯了嗎?」當然沒有啊!

不論從松鼠文化寶瓶文化從momo下架到獨立書店集體歇業的行動中,都不是在責怪「買折扣書」這個行為,而是太多延伸出來會影響整個出版產業的問題都是顯而易見的,只是在表達立場的時候很容易給人那種「你買折扣書你該死!」就看表達的人怎麼說,而消費者要怎麼解讀而已。

Read More →

好幾年前排過磯達雄和宮澤洋的漫畫後,我再沒經手過任何漫畫的排版。在排《布爾喬亞的半山腰》的時候突然發現排漫畫挺好的,一格一格上字就把漫畫看完了,還常常不由自主像讀文字書一樣,隨著故事的情境,murmur了起來。

「水瓶鯨魚」這個作者在我還是為愛奮不顧身的年紀時,應該是很多人拜讀的作者,倒是我好像是因為不看漫畫,也不信奉別人寫的愛情教戰守則,總是相信自己去愛它一場轟轟烈烈也就可以習得一身武功而百毒不侵了!

Read More →

關上大部分太個人/太行銷的書界友人的動態,以及一直不斷地砍著Facebook的廣告後,我就很少看到書界的消息,反正我沒事就會逛一下readmoo和博客來的新書頁面,要知道有什麼新書,也不不是太難的事,加上噗浪和幾個會私下聊天的朋友有時候閒聊也知道一些書市的動態。倒是1111這個被商人炒起來的購物節,終於燒起書市最大的隱憂:折扣越殺越多,不打折,你還買書嗎?

昨晚看到友人松鼠文化的負責人凱俐寫下從電商平台下架的聲明,才知道原來1111的折扣戰火,終於讓人忍不住「又」討論起「折扣」這件事,對「賣書」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對利潤越來越稀薄的書界到底有沒有「益處」,對「推廣閱讀」這件事的幫助到底有多少?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