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著最後兩集的一週裡,我將一到八集趁著不用電腦的時候,邊做其他事邊重新看過一回。再將台灣社會裡大眾比較熟知與王赦角色相仿,律師黃致豪在TED上的演說及公視《有話好說》的專訪也重溫一次,像這樣「有罪辯護」最終的意義是什麼?最後真的能得到的解答又會是什麼?

讀劇本最後兩集是讓人頗擔心最後的呈現會不會太多愛、太溫暖,甚至害怕過於矯情。還好播出時的情緒收跟放都拿捏得宜,以及部分場次被更動,算是將結尾收得完美,不至於讓人覺得這樣的人世,怎麼可能有那麼輕易的和解、放下、原諒,以及充滿希望。

Read More →

從無差別事件的李曉明之死,將故事拉回精障者的困境及媒體自律的支線上。突然明白劇本裡思悅這個角色的存在意義。從第一集開始,大部分要思考的事是:「加害者真的需要人權嗎?」、「加害者家屬和被害者家屬心理」、「媒體不自律及大眾不思考」……相關問題,像思悅這個被認為「怎麼可能有那麼好的房東」究竟為何存在?

讓故事回到思覺失調的思聰、被判無期徒刑但一心求死的陳昌、被霸凌而持刀模仿李曉明的國中生與最後帶他走上結束生命一途的憂鬱症母親,以及被要求做婚前健檢思悅,甚或是後來持刀殺害機車行老闆的更生人,都在說明整個社會對於精神疾病和犯錯極低的容忍度。思悅則飾演全劇裡最重要的一角,她以極高的包容在照顧思聰和被社會遺棄的大芝!

Read More →

尋找「無差別殺人」案件的動機,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軸,也是許多人想要得到的答案。從預告已經先行準備好李曉明將被執行槍決,但仍然有許多「為什麼」想要透過這個故事主角獲得一點可能的解答。編劇沒有打算給一個答案,就像王赦酒後那個問題:「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標準答案是什麼?」沒有誰可以給出明確的框框,來設定最完美的答案。

從社會案件延伸出來的媒體自律這個議題,也沒有給閱聽大眾打臉媒體的機會,而是尋問社會大眾:「這不就是你們想看的、不用花大腦、七歲智商就能懂的,你們在期待什麼媒體自律?只要餵給你們報料公社、監視器畫面,就夠讓你們飽餐一頓,你還希望能夠得到什麼?」

Read More →

本以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進入第二週,會去討論媒體的嗜血,及針對媒體主導議題及風向去舖陳劇情。每一集的片頭,都以「網友討論」的幾段小留言作為開頭,讓大部分的觀眾從網路上的言論搭配著故事的進展,反思我們與社會和家人的關係。 Read More →

每次遇到宣傳特別大的台灣電視劇,總是會讓人心驚膽跳,深怕只是宣傳大於質量,或者是看到最後爛尾。每一年總是要有一些能看的、好看的台灣電視劇來拯救一下被嘶吼的鄉土劇、中劇、韓劇、政論節目給迫使離開電視機前期待一道曙光的觀眾。

雖然CATCHPLAY的直播出了點問題,《我們與惡的距離》讓人甘心晚一個小時看完兩集,並且沒有猶豫地按下訂閱等待之後的接續播出。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