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寫看了這個故事的感想前,我必須得承認一件事,就是這本小說實在太繁鎖,所以當我走到小說的第一百頁時畫下休止符。但不論小說的繁鎖,我仍舊對這部以性受人矚目的主題所拍攝的電影,有著莫名的喜愛!

關於性別,自小我們就被限制住,不論是對自己或是對別人的,很容易陷入一定的範疇裡。《美麗佳人奧蘭多》在書裡一開始的定義,是男孩對父執輩的崇拜及關於爭戰的嚮往,點明男性在這社會裡所必須被付予的任務。關於這點,是我覺得可以拿來呼應電影中性與命運的相關性。然後,它開始敘述十八、十九世紀的世代變遷及社會的變化,當故事的中末段部分,奧蘭多變成女性,他(她)用一個女性的角度反觀這世界給性別的定義,讓同時擁有男性及女性兩種心態的奧蘭多,去感覺這之間的差異。

故事結尾讓奧蘭多跳脫原有的性別(或者是社會既定的論點),終於感覺靈魂的自由!這個故事在小說裡的重點太多(時代的變遷、創作者的衍生、性別的異同、生命起迄、當代貴族的嘲諷……)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會讓整部電影因為想要呈現的主題太多顯得不知所云,還好,電影裡選出奧蘭多最重要『性別』議題,來呈現它的精華!

與其說性別是《美麗佳人奧蘭多》的主旨,還不如說它藉由性別去挑戰自古以來被人類訂定出來的認知。從一開始的貴族的豪華、年少的情懷、在位者的權勢、充滿銅臭的無知,奧蘭多在這之中與女子『莎霞』的懈逅、熱戀、分離,最後沈沈的睡去,是一種追逐與探索,直至他在沈睡後醒來,整個生命看似扭轉,卻藏著一種強而有力的覺醒。對生命的、對自己的、對時代的覺醒。

電影中,以主題的方式帶出了奧蘭多經歷的年代、事件,企圖將原本小說的紊亂整理的有條理一點兒。我個人喜歡這樣的安排,若是在短短的九十分鐘裡,將整個故事表現出來,而不做一個分界,反倒很難去完整的表達,或者應該說這樣的分界也更突出的表現了一種循環的現象,從死亡到新生(亦或新生至死亡),整個萬物宇宙所經歷的事件,都是一種重複的現象,只是這些現象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著。

奧蘭多在第一次昏睡後,在些許的事件經過之後,再次陷入第二次昏睡。第二次昏睡醒來時,奧蘭多由男性轉換為女性的角色,在電影的呈現,少了一點令人驚豔的畫面(例如:男女身體上的差異)以及奧蘭多本身性別轉換對他自己產生的內在衝突。不過若是不去計較這部分的戲劇衝突,反倒會更深入的去體會那些不斷重複的循環。

導演在奧蘭多變為女性時,安排了一場在迷宮裡打轉的畫面,最後走出迷宮,時代也跟著做了轉換。這個迷宮的進與退,代表了一種搜索,也為在此之前的一整段奧蘭多的人生,做了最好的一種詮釋,而那突破重圍跨到另一個年代的是奧蘭多的轉變,也是一個時代的改變。其實整齣戲,著墨在性別的差異,沒有強烈到是一種完全相對的轉變,而是用故事的時間讓它慢慢的進行著。

直至電影的最後一場,天使唱著《Coming到臨》,將奧蘭多這個人的故事告了段落,也將整個故事的結束直指至一個新生(奧蘭多的女兒,書裡是兒子!)而我們也從這一場畫面裡,再次看見不斷探索的奧蘭多,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生命的未來!

我很喜歡這部戲的『逃』、『找』、『突破』,周而復始,沒有停下,也從這三件事裡,不斷的精進、不斷的向前,然後重來、繼續、停止、再開始!若說性別才是奧蘭多的主旨,我想倒不如說,它是在嘲諷一直既定的想法,不論是對性別,或者是對這個世界曾經的定論!

《到臨》演唱/Jimmy Somerville
I am coming! I am coming! I am coming through!
Coming across the divide to you In this moment of unity
Feeling an ecstacy To be here, to be now
At last I am free Yes at last, at last
To be free of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at beckons me
I am coming! I am coming! Here I am!
Neither a woman, nor a man We are joined, we are one
With the human face We are joined, we are one
With the human face I am on earth
And I am in outer space I'm being born and I am dying

美麗佳人奧蘭多(Orlando)
1992 出品
導演/編劇:莎莉‧波特Sally Potter
演員: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比利贊恩Billy Zane

導演Sally Potter網站

P.S
很久沒有發報了。有很多感覺,請大家等待!謝謝。
天冷了,保重身體!^_____^

換日線的話:是男生或女生,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滴!

看到《火線救援》這個片名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淡漠的輕瞥。原名《Man On Fire》在台灣翻譯成《火線救援》,在香港被譯為《鑣火》,在內地會不會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實在不敢想。剛看到片名時,連預期會去看的心情都沒有,一直到在西門町的電視牆上看見它的預告片,以及我所喜愛之一的男星丹佐華盛頓後,才在下著雨的週末,走進電影院觀看。

是因為好萊塢要做些什麼改革嗎?最近除了依舊陳腔濫調的電影之外,多多少少都能嗅出一些與以往好萊塢電影不同的味道。不論是故事的走向、或者攝影、或者剪接,都有其不同的表現。

在Man On Fire裡,敘述關於墨西哥孩童被綁架的故事,片中丹佐華盛頓飾演的克里西,正如他過往給人的形象,正義且值得信賴,另一個要角珮塔雷默,則由曾在《他不笨,他是我爸爸》裡演出的達柯塔芬妮飾演,這兩個演員的組合,先替這部戲拉抬了一些氣勢,當然也沒教人失望。

然而最重要的卻是劇情的走向,先帶出克里西與這部戲的關係,再用另一個心腹角色雷朋(克里斯多夫華肯 飾)將劇中的兩個點串連。主線的克里西與珮塔雷默的關係交代的有點長,以至於後來進入戲的尾聲時,顯得結尾得草率,但是在高潮衝突的時候,卻讓先前交代的部分,發揮最大的作用。

說它與好萊塢很不同的是它不再用太多太多的舖陳,去傳遞某一些英雄事蹟,雖然克里西在其中仍是一個英雄,但是在其他的劇情安排裡,顯然的是要去分散大家把焦點放在克里西身上,而用一種很迂迴的方式去突顯其他角色的內在和外在的衝突和其在現今社會所代表的某些角色,特別是諷刺警察與罪犯的一線之隔、以及我們皆所習慣另一個伸張正義的管道──媒體。

這樣嘲諷的手法,其實很常見,但卻又出現另一個真正應該存在於這個社會的要角,於是這些角色皆環環相扣,諜對諜的狀態因為一個女孩,在這些人之間,不斷的重複上演著,最後,究竟是邪惡戰勝邪惡?或是正義戰勝邪惡?如果真要說是誰鬥贏了?應該是堅持到最後的那個人。

本片的分級是屬限制級,本來不清楚這樣講述正義的片子裡為什麼會被歸類到限制級?直到克里西在片裡大開殺戒時,才明白是那些血腥讓它分進限制級!而提及克里西火力全開的廝殺,讓我想起《無間道II》裡,老大一一被解決的畫面及橋段,有點雷同,但是克里西的手段更為兇殘,在下手的順序上也更明確的交代著,但那表現出的力道卻有點不同。《無間道II》裡,真相已明確,只要將內在的悲憤引爆就夠,而《火線救援》中,除了利用這些被處理掉的人來展現克里西的悲憤之外,也還很用力的一一揭開事件的真相。

最後揭開的真相,有別於過往好萊塢的安排,很特別,但卻也因為舖陳不夠,而略顯突兀,彷彿是編劇想要做一點什麼改變,結尾時不知道怎麼收尾,而草草結束,如果讓戲的結尾點用更強烈的事件停在女孩的父親上,說不定會將它與過往那些以父為信仰的狗血劇情,做最不同的區別!

這部電影,雖然有很多沒有交代清楚的劇情,包括克里西的過去、真相背後的另一個真相,以及女孩的最後,都沒有太完善的交代清楚。撇開這些不說,它原來的劇情走向,和它淡淡且悲傷的配樂,以及它的攝影和剪接都值得一看。(當然丹佐華盛頓及達柯塔芬妮的演技,也不容忽視!)

火線救援(Man On Fire )
2004 出品/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發行
導演:東尼史考特
編劇:A.J. Quinnell、Brian Helgeland
演員: 丹佐華盛頓、達柯塔芬妮、克里斯多夫華肯、小勞勃道尼、蕾哈蜜雪兒

《Man On Fire》官方網站

P.S
《火線救援》還在上映,可以去電影院看看它的爆破場面,另外,我等很久的《十七歲的天空》出了DVD喔!大家可以去找找喔!
台北下著的雨終於停了!只是雨一停,天氣也轉涼了。入秋囉!大家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喔!祝福 平安

換日線的話:會不會出原聲帶啊?

向來酷愛美國電影那種英雄式的作風,從災難片裡挺身而出的英雄到一般真人真事所改編而成的電影裡,英雄式的陳述,已經是美國電影裡的一部分。那種強烈的表現方式,總是在電影的最後振奮人心,彷若可以感受著那種熱血也在自己的心裡翻滾一樣。

《末代武士》結合了人性的陰險和溫順的部分,以及一種自然而然靠近的吸引!同樣的也讓人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受。只不過在美式風格中,英雄換人做了,雖然主角是以湯姆克魯斯飾演的歐格仁為主,也以西方的眼光去觀看東方世界,但是,在這部戲裡最讓人讚歎的部分,並不是歐格仁這個西方軍人帶著東方武士奮力往前的劇情,而是站在東方思想看西方電影時,看見一種以『謙遜』的思考。

故事由歐格仁(湯姆克魯斯飾)在戰場上與印第安人奮戰多年後開始,戰爭下的勝負,左右歐格仁對印第安人的佩服,當他被聘請到日本訓練士兵對抗日本武士成為勝元(渡邊謙飾)的戰俘後,勝元用和善的態度禮遇歐格仁,明顯呈現歐格仁內心對於敵人(印第安人)的矛盾情結。最後歐格仁從與武士們敵對到成為生死與共的伙伴,不難看出導演、編劇對於戰爭、敵人的定義,以及對於武士精神的『認同』及『崇拜』!

這部電影雖然是陳述著武士道的精神,但還是不忘用美國電影最擅長的手法,去凝聚團結的氛圍,那強而有力的民族意識和偶有的狗血情結,也是這部片吸引人的地方,而每部戲都不可或缺的愛情,更是在爭戰中進行著,雖不明確但仍扣人心弦。有人批評這部電影是以對東方武士道微細的了解,加油添醋去擴展其中的意境。但不得不否認,在西方那些英雄式的作風裡,將一個西方人丟到東方社會裡,再用其人來肯定其中的精神,到最後併肩作戰,確實是一種很難得的表現。

在奧斯卡頒獎之後,《末代武士》沒有魔戒那樣耀眼,但在服裝(日本武士的裝扮、及東西方當時的差異、西化與未西化的對比)、場景(戰爭場面、勝元在山上的美景) 、動作 上確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另外像是『渡邊謙』的表現也頗為搶眼,與男主角湯姆克魯斯相較量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年前上檔至今,不少看過《末代武士》這部片的人,都是以讚歎的語氣在向我描述這部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我不以為意,一直到我走出電影院後,我才相信。走出電影院時,還看見在電影院幾乎少見年過半百的人,一同欣賞這部戲。不論這部戲究竟是否能完整的傳達武士精神,或者其實只是用東方的事物去襯托西方的英雄主義,它都值得靜靜觀賞,在流血死亡裡,體驗一種屬於平靜的感受!

末代武士官方網站(日文※特別推廌※)
末代武士官方網站(英文)
末代武士官方網站(中文)

 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
2003 出品/華納發行
導演:艾德華玆維克
編劇:約翰洛根
演員:湯姆克魯斯、渡邊謙、真田廣之、小雪

P.S
上期電子報,有兩大段文章,誤把人物『辛宜』打成『小維』已做修正,謝謝細心的網友在留言版留言指正!
電影《20‧30‧40》即將上映,應該也是部不錯的好戲。
天氣忽冷忽熱的,小心別感冒囉!

換日線的話:混亂的環境中,只有堅持意念,才能知道活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