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3677_1592051991046109_1968703721807420305_n

好好寫一個短短的故事,好像沒有那麼難。六集的《麻醉風暴》就證明了這件事。那種長長得莫名其妙的鄉土劇、為了要撐劇情來個前面沒有舖陳的情緒轉折而拖長的台灣電視劇,歹戲拖棚都想叫谷阿莫三分鐘講給我們聽就好。 Read More →

自《步步驚心》火熱以來,雍正這個角色便深植我心,不為吳奇隆的四爺,也不為甄嬛的四郎,很純粹我喜歡這種帶著霸氣的君主氣息。

要說比精采度,甄嬛多一點。要比情深意重,自然是步步驚心。(但其實,我不大記得步步驚心了。囧)

甄嬛帶著最好不要被選進宮的心情進宮,情緒上不甚明朗,直至謊稱果郡王的雍正出現,才有了一點對郎君的期盼、等待之情。而雍正這角色,在甄嬛傳裡,多上許多對女人的情欲(或者愛意)跟《步步驚心》中未即位的四爺不大相同。

若就戲的時數來看,這後宮的話講不完,爭來爭去也不就那些手段。要嘛爭寵,要嘛爭孩子即位,要嘛只是保自己(或有孩子)在宮中的生活可以「至少平安」76集的戲份實在有點過長了。如同戲裡說的,宮中的女人永遠不會少,那爭鬥當然也不會少,挑三撿四的講幾個故事就行了。 Read More →


總算在完美的結局裡,結束了這齣每週日都會在Facebook上大洗版的電視劇。看過這本原創劇本的人,應該早就預先知道結局,雖然有些橋段,有做一些更替,但相同的結局,有多數的人大為感動、拍手叫好,也有少數的人覺得這樣最後一集的故事太過多餘,在前面半小時裡,將大仁和又青湊在一起後,就沒有什麼梗可看了。

最近追了一些這幾年來的算是有紅的幾部電視劇《犀利人妻》、《敗犬女王》、《那一年的幸福時光》(沒有紅的,我就不列了。XD),都有一個大問題,明明大概15、16集就該結束的戲,最後都要來一招「搬弄是非」、「耍盡心機」的部分,雖然還不算太差,但總會比《我可能不會愛你》結束在13集這個長度來得更加拖延。我想,如果大仁哥一直婆媽到20集還不跟又青在一起,這部電視劇應該也會爛掉才對。 Read More →

戲劇的改編,向來是龐大而複雜的,特別是像山崎豐子這種動不動就寫出厚厚三大本的作家的原著,改編起來尤其辛苦,或多或少的刪增,都會引響到戲劇本身的張力。

在《白色巨塔》裡,劇本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假設編劇照山崎豐子的寫作方式來改,那麼這部戲的效果可能就沒有那麼好,原因不在於山崎豐子寫作的技巧,而是時空背景的不同,以及要用多少時間舖陳一部戲劇。編劇井上由美子在這個部分,很完整的將小說裡看起來的模糊地帶更清楚的突顯出來。

從戲劇來看,井上由美子潤飾了山崎豐子筆下的角色,可能是因為山崎豐子生長的年代以及故事的原始時代背景,讓小說裡的幾個要角,在性格上有著過分強調的部分,而顯得咄咄逼人。財前是,里見也是,大河內教授更是讓人感受著嚴厲的刻苛(甚至,有時感覺刻薄)。不僅如此,就連東教授之女及里見之妻,也都明顯比劇中的角色來的尖酸。

而在劇情的安排,抽掉不需要的角色及橋段,加強財前在對抗體制時的無奈,而非處心積慮的爭奪權位。財前並不壞,說他只是為了想要擺脫自小窮困的生活,或者說他只是不甘心東教授因為他的能力享有一切教授的權力,都不那麼正確。

正確來說,財前是最清楚「權力」的力量的人。他知道一旦坐上了那個位置,他就更能實踐他對於醫院的理想,他想像著跟里見同時工作,同時打造最好的醫院的樣子,光是這點,他就比起只爭權力的東教授來得讓人尊崇一些。

不能否認的是財前在對抗這整個體制時,被教育成一個必須要用盡手段,才能達到目的醫生。但就財前這個角色,要傳達的並非是體制扭曲了財前,更要強調的是體制是怎麼堅不可摧的存在、保守的觀念及舊有的惡習是如何的惡性循環著。最後,財前靠著各種方式及他的努力和能力如願的坐上了他要的位置,但他卻敗給了死神,這點看來有些諷刺,但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對於佐佐木的官司,小說及戲劇裡的呈現是有出入的,而這樣的差異, 也造就了劇裡財前的另一個形象。小說裡,財前認坦承自己曾經有懷疑過佐佐木肺部的癌細胞轉移,但在劇中,財前則是十分堅決的認為,未曾有癌細胞轉移的狀 況。前者,會造就財前的矢口否認且捏造作假的形象;後者,若要追究責任,也只能說判斷錯誤,還不至於讓這個人的形象全毀。

若說,財前這個角色是個不知悔改的,小說是成立的,戲裡就不能套用。不清楚為什麼做了這樣的改變,但卻加重了財前的死亡之時,另人惋惜的心情。財前堅持是即時的處理問題,少了縝密的思考,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造成了病人的死亡。

畢竟,醫生是人不是神,他主宰了所有人的性命,但卻不可能完全達到十全十美的地步,而這樣的安排,也應証了里見在法庭上說的:「法庭是讓醫學進步的地方。」如果財前沒有死,或許在他往後的診斷裡,他會更為細心的注意那些細節,不再只是為了奪取自己想要的地位。

《白色巨塔》在經過那麼多次的改編、那麼幾十年的時間過去,還是可以注意到年代的差異,替角色做些微的改變,以及在劇情上做些微調,都能讓人打從心裡稱讚著。即使它描述的故事是自古不變的社會形態,但能夠把它拍得如此精采,也不妄讓人再多花時間去思考其中帶給人的意義。


導演:西谷弘、河野圭太 編劇:井上由美子
演員:唐沢寿明、江口洋介、黒木瞳、矢田亜希子、水野真紀、上川隆也……

資料來源:
日本偶像劇場
CIA中情局 Doramania板 特別企劃─白色巨塔特輯

P.S
快來不及了~~~哇!!!!

換日線的話:寫得快死掉了。

故鄉是心中最懼怕的來處
卻也是成功後最想到的去處
              ──《名揚四海》

二○○三年,《名揚四海》和《孽子》一起播出的時候,我選擇了《孽子》。我無法說得清楚為什麼是選《孽子》而不是《名揚四海》。經過了幾年後,終於在朋友的出借下,將這部戲看完。

我想,應該是年紀和心態的改變,那種對於故鄉的感動,似乎沒有當初渴望將它完整看完的感覺那麼多,就像「成功」之於自己,似乎不再留有那麼多使命,對於故鄉,也就沒有像以往那麼沈重的包袱。

我幾乎是用兩倍的轉速,看完這整部戲。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原先就熟知這個故事的經過,所以用比較跳躍式的方式,去串接我腦海裡原來不完整的片斷;另一個原因則是拍攝的方式過於緩慢,想用比較快的方式知道故事的發展,便用x2的方式快轉,讓故事得以在我原有的耐性之下進行完畢。

也不知道,現在「故鄉」是一個怎麼樣的名詞?或許在《名揚四海》剛播的那一年,「故鄉」對我來說還是那樣熱騰騰可以讓眼眶泛熱的溫度。應該是在開始了解除了「故鄉」給的熟悉,不等於人與人之間的熱度,才明白原來台北不那麼冷漠,人與人之間,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有距離。

開始喜歡台北,是很多年之後的事。在來台北之前,真的就是擁抱夢想般的,追逐。一直到有一年,很徹底的明白,那樣的逐夢,是一種吸乾靈魂的作法,開始喜歡放逐夢想,放逐自己,然後從自我放逐中,找回自己的靈魂,甚至,找到朋友。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故鄉」的「朋友」,有著一種很強烈的疏離感,那種疏離,應該是還在故鄉時,就產生的。我沒有《名揚四海》裡,那樣美好且歷久不衰的友誼,甚至在看戲的時候,都會有一種「被唬弄」的感覺,那些不信任,多半來自於「距離」。當友誼從地圖兩端分開時,感覺應該是很孤獨的,當距離再加上時間,疏離的感覺就更嚴重了。

如果真的要懼怕故鄉什麼,大概就是這種疏離感吧!尤其是慢慢發現,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不停的在告訴你,誰誰誰怎麼了,而自己其實已經忘記那個人是誰時,就會開始不斷的質疑自己是不是太沒良心,或者,打從心裡逃離那樣的話題。

開始喜歡台北,是因為人的溫度。有許多個體,是有溫度的,而這些個體不單單是局限於「台北人」以外的人。(我對台北人的定義就是不是土生土長的那種!)這些人,有孤單的、有寂寞的,說是因為孤單而聚或是寂寞而互相取暖,好像也不盡然。或許應該是說,這是一次又一次的試煉,才明白,真的有種東西叫「朋友」,而不是因為故鄉所製造出的熟悉感,產生的那種眷顧之情的「朋友」。

看《名揚四海》的感覺很深。從二○○三至二○○六,從故鄉到朋友,戲沒有變,感動卻從戲裡,延伸至我的生活,從那些在故鄉一路陪伴的朋友,到現在陪在身邊的朋友。「名揚四海」,應該是沒有那麼重要了。!

《名揚四海》這部戲,我想,應該不是看的時間的關係,步調慢到想讓人殺人,每次一個空景都要停好幾秒,每一集就好幾次。角色的情緒也是要蘊釀好久,可以從走廊的頭走到尾都還在等那個情緒出來,如果我看電視應該會很沒耐性,想把電視給砸爛吧。

說它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那倒也是,至少角色的設定都很清楚,結構也很紮實,雖然有一些部分看來很作做,但還算可以接受,很容易感染看戲的人。

唯獨讓人逅病的,應該就是那該死的慢得要命的節奏,還有屬於愛情的那份反覆。特別是石頭和GIGI那段。這部戲,編劇和導演都太仔細,每個橋段都得要舖陳到合情合理,就會多出很多戲,如果可以抽掉一部分,戲應該會更緊湊。

至於角色嘛!我覺得多一點新面孔是好的,雖然演技還有待琢磨,但是個個都有漸入佳境的表現。

◎POLO(唐治平 飾)
這部戲,我最喜歡的角色。可能是「傾聽者」的關係,讓人倍感溫馨。POLO也是這齣戲之於「友情」最真誠的一個。很多戲,從POLO這個點去連接起來,連得很不賴。

◎燕如(婷婷 飾)
還在南部的戲裡,燕如和爸爸的對手戲,看起來特別彆扭。她的表現,是讓我覺得亮眼的一個。除了那些彆扭之外,婷婷的演技和她的對白,看起來都特別自在。

◎石頭(修杰楷 飾)
我也很喜歡石頭這個角色,只可惜他和GIGI拖垮我對他的好感:P,後來想想,這角色挺傳神的,矛盾、固執,才造就了他和美麗、GIGI之間的拉扯。

◎胖子(劉亮佐 飾)
真要叫他「劉茂盛醫師」,頗不習慣。在POLO之後,我最喜歡的是這個角色,每次都冷冷的給意見,雖然語氣冷冷的,但是讓人很溫暖。對美麗的情感舖很久,突然爆發,又突然冷靜,實不為胖子之舉。胖子不應該是要一路冷靜到底嗎?但他成為了石頭和美麗的對照組,感情的不勇感的對照組。只是爆的不夠漂亮。

◎陳峰(尤秋興 飾)
也是一個漸入佳境的角色,雖然後來看起來還是怪怪的,但比一開始出場時好很多。對他印象最深刻的,其實只有一段話,他自責且難過的說,為什麼當初他不勇敢的出去救媽媽。這也替陳峰這個角色下了最好的註解。

◎美麗(虞小卉 飾)
怎麼會寫到後來才寫美麗呢?一切因她而起,應該擺在最前面才對,不過對她的印象,其實太過「美好」,所以覺得是一連串的假象,才會把她的順序排在最後。而那美好,不是虞小卉的表現美好,而是美麗這個角色,太過替人想到一種無法讓人信服的程度。當然,沒有這樣一個角色,就不會有這樣的故事發生,更沒有那三角關係的曖昧。有時候,我覺得美麗其實是另一個石頭。矛盾而且固執。

◎GIGI(黃芝琪 飾)
很典型的角色,設定不難,反正就是愛錢愛到死。其實沒有感受太多GIGI對於朋友的情感,或者對石頭真的有某種愛情的成分,倒是依賴百分之百。最後回去跟爸爸(楊烈 飾)跪那一幕,是這部戲最爛的安排。(可以不要那麼狗血咩!)

◎李耀明(王玨 飾)
一個可敬的老伯伯。很厲害的老演員,四平八穩,無從挑剔。幾段他的戲,是被加出來的,像是跟唐琪那幾場,只帶出那個音樂盒,然後沒了?還有幾場對石頭的厚愛,也太過恩寵了吧!但老演員就是厲害,可以把那些橋段演的平常自然。(《孽子》裡也有喲!)

◎吳永森(馬如風 飾)V.S林文山(蔡揚名)
這兩個老演員,有一個特色。講國語的時候,超級怪。兩人碰頭時的台語,聽起來比較自在。

◎小真(SAYA 飾)SAYA之於小真這個角色,很出色。雖然我覺得有幾個點不是安排太好,像是接受燕如的部分,以及出國開刀恢復聽力,一切顯得太美好,不夠真實。但以SAYA的表現,是值得稱讚了。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朋友說的:「這真是一部健康的戲啊!」嘴角揚起了笑。是啊!沒幾個壞人,然後壞人到最後又都變好人。世界真是美好啊!但是有多少人的人生可以如此美麗綻放?沒有黑暗?

不曉得,或許作作夢,一切的黑暗,就會像陳峰那樣,總有一天,可以面對,可以克服吧!

《彩虹》 詞/阿軒 曲/尤秋興‧不浪尤幹 主唱/張心傑
只要不醒過來 這就不是夢
請看著我 請擁抱我 體溫別流走
好多話想說 好多事要做
請天空給我 請時間給我 再多一點停留

身為一道彩虹 雨過了就該閃亮這片天空
讓我深愛的你感到光榮 oh~~~
身為一道彩虹 盡全力也要換你一段笑容
夠了 我愛你 不必人懂(只要你懂)

親愛的你 若有感動 請牢記在心中
下一次相遇 你能看見的那道彩虹
不再可能是我 Oh~~~~

最後,僅以這首聽上萬遍還會很感動的主題曲,送給喜歡《名揚四海》的人,送給那些陪伴每一個人的每一個人。


導演:蔡岳勳 編劇:劉亮佐、陳世杰等《名揚四海》編劇小組
演員:唐治平、婷婷、修杰楷、劉亮佐、虞小卉、尤秋興、黃芝琪
   王玨、馬如風、蔡揚名、SAYA……

《名揚四海》官方網站
資料充足的網站。這麼多年,沒有不見,算是很厲害的!

P.S
沒有電視,只能看片子啊!有電視我想我看一百年《名揚四海》也看不完。
台北下雨。冷。

換日線的話:終於終結了一個希望,想看很久了。

打著「《孽子》原班人馬」的口號,《孤戀花》連續劇、電影從四月天一直蔓延到盛夏。想著兩年前《孽子》激起的討論風潮,想必《孤戀花》一上檔勢必也是會引起一番討論。

我得先承認,《孤戀花》我看得不多,但還是有些話要說。

上海場,是我放棄《孤戀花》最大的主因,不知道是被前幾年那波上海劇給慣壞了還是?讓我對《孤戀花》上海的部分,完全進入不了。總覺得上海是很大而且很久的城市,但《孤戀花》游走在想要攬全關於上海的一切、那個年代的一切,卻又帶不出大環境裡最細膩的感覺,說明確點,我認為《孤戀花》沒有《孽子》的氣勢,是上海的大造就而成的,想大,又大不了,最後變得上不上,下不下。

第一、二集,是我唯一看完的部分,但也因此退卻不前的原因,它的前行很緩慢,緩慢到即便抽掉一場,我都覺得無妨,以前兩集的舖陳,都像是為了要「交代」上海,而不是《孤戀花》的本身。我得先觀望它要帶出的時空背景和歷史事件,再進入故事,直至走入故事的同時,那些感覺,都被年代、時空、場景給削弱,不深刻了!

再者,人物的味道,缺一點又缺一點,後來缺乏的部分,怎麼也串不起來,他們所要傳遞的感覺。

最讓我稱許的,應是五寶的角色,那樣天真的笑容及優雅的歌聲,蓋過三郎帶給我的柔弱、雲芳帶給我的彆扭,照理說,應該好好讚揚一下李心潔,但好巧不巧的,最近剛好重溫了幾部李心潔的舊作,以及她給我的過往的印象,五寶的角色,似乎在表演上,也變得不那麼讓人驚豔了。李心潔向來的天真浪漫,在《20.30.40》裡是那個樣子、《愛你愛我》是這個樣子,《想飛》亦是如此,而《孤戀花》裡,我看見的,一直是李心潔,而不是五寶,她,缺少了那個時代的滄桑和那股必須被爆破的悲哀。

再從雲芳的角色。我都笑稱,她根本是擺明了跟大家說:「我是一個T」的那種姿態。我好奇的是,那個年代、那個背景,在上海,同性戀究竟是怎麼存在於那個時空的?以現今的狀態來說,那個對自己的性向認同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而又,雲芳對五寶的好、娟娟的好,她本身是否有掙扎過、懷疑過、矛盾過、逃避過?或者她是那種很自覺性的,從小就明白自己「喜歡女人」這件事?

我看見雲芳全身散發出來「一肩扛」的氣味,卻感受不到她內心的幽微,究竟何故讓她從戲的開端跟男人套交情、跟女人走得親密?結果呈現一個男人的型態與女人的體態交錯的彆扭。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在那保守封閉的年代裡,她有足以的自覺,面對自己本身對女人的欲望?

說上不上,下不下的原因,多半來自於我認為上海場花了很多時段交代那些背景、觀念、差異……卻見不到角色的內在。就好比我看著五寶坐在窗台邊跟雲芳說人生有何意義時,我並不覺得五寶這就想向下一躍(這裡有可能是因為華視剪成一個半小時的原因),即便是種種的因素,讓她覺得人生無望,我在事件發生的當時,嗅不到五寶想死的念頭、看不見那股絕望。並不是說她必須像瓊瑤劇裡那般激烈,或是像鄭文華筆下那些主角,是要有一定的手段。心潔式的方式演出,是一種純真少女的喃喃自語,我看不出來她想一死百了的樣子。同樣的,我也見不到三郎與五寶之間的火花,見不到雲芳渴望擁有五寶的內在,那一切的發生,似乎都這麼理所當然,理所當然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就必須有這些小情小愛的存在,理所當然的必須有三角關係的磨擦,理所當然的,女生要愛男生,男生會愛女生,而另一個理所當然存在的女生就那麼理所當然的要攪和一下。

間斷的看著,許多人拿《孤戀花》與《孽子》來比較。我想,那個力道是有差別的。就好比當我看見討論區說著雲芳說出:「我喜歡的是女人」,真的差點沒昏倒。我不知道那樣的安排之前,雲芳還經歷了什麼,但想必她應該要有在心裡問過自己幾百回的才對。畢竟「跟別人不一樣」這件事,要很有勇氣才能面對。《孤戀花》確實少了《孽子》當初那種流暢及隱在戲裡的曖昧,卻還多了一分理所當然。

至於三郎這個角色嘛!從一開始,我就認為他被太多事件絆住了。例如:他的身分(在日本唸書,從台灣到上海的音樂人)、他的家世、他表哥與表嫂和本身大環境的衝突、他自己與上海的認知差異……這些事件都削減他與五寶之間構築起來應該淒美的愛情,我能感受到他與五寶的愛意,是建構在種種的因素上,而愛情的成分究竟涵蓋多少?實在不清楚。

後期,台灣場的部分,因為前面漏掉太多,所以沒太看。但是印象很深刻的,是三郎和雲芳碰面拿骨灰的片段,可能是太多太主觀的印象,讓我無法體會雲芳心裡要補足五寶與三郎分開的缺憾,更無法明白三郎為什麼還有力氣去追究為什麼不讓五寶跟著他離開的原因。

我想,從白先勇的原著要拉長成那麼長的故事,那是很艱巨的工作,就如同《孽子》裡,一句阿鳳與龍子天雷勾動地火那般,要寫成戲劇一樣,是非常大的挑戰吧!

註:
二○○○年~二○○四年的間斷,許多故事都由民國初年發展至抗戰,場景也都設定在上海。其中不乏愛情喜劇、悲劇,以及那一連串的顛沛流離。


導演:曹瑞原 編劇:蕭颯、陳世杰 原著:白先勇
演員:袁詠儀、李心潔、蕭淑慎、庹宗華、高捷

孤戀花官方網站

P.S
本來這篇文章是應該貼去官網,但我其實只想寫寫感想而已。打筆仗的事沒多看好像也戰不起來,只能很粗淺的寫些想法。

換日線的話:雲芳講話好像秀蓮!

《似水年華》這部連續劇,在大陸已經上演而且播畢,在台灣卻還嗅不到一點上映的蛛絲馬跡。不過我倒是因為跟友人的討論,而請人從大陸帶回DVD。想看看戲劇讓黃磊除了以表演的方式,在黃磊的鏡頭下,會是什麼樣的呈現!

一直以來,以黃磊和劉若英為班底的戲,幾乎都是一些沈重或是帶點哀傷的情感,我原以為在黃磊執導及執筆的《似水年華》中,也會有同樣的感覺!除了節奏較慢之外,反而在《似水年華》中,感受不到那些屬於文學戲劇的沈重,多添增了一種『似水年華』的輕盈!

導演的鏡頭很講究,似乎要把整個故事發生地『烏鎮』,變成一張張美麗的圖片,展現在觀眾的眼前。有些人說這部戲的節奏慢了些,但我卻覺得這樣的步調,是一種欣賞生活的節奏,走快了,會變成索然無味,走慢些,才能體會其中的美妙。

黃磊在戲裡飾演『文』,是位專管書院裡藏書以及修書的角色。這個角色有別於《人間四月天》裡,那個才華洋溢的徐志摩,更沒有徐志摩的那種傲骨的感覺,從一開端的開門的動作、不管齊叔喊叫吃早飯爬梯而上的動作,都顯現這個角色的『專注』,或許某些時候,黃磊表現出來有點『裝傻』,但我反卻認為,那是一種對某一事情的專注,所呈現出來對其他事情的隨性!

很喜歡李心潔在劇中『默默』的角色,活潑、大方,唯獨碰上『文』的時候,臉上流露出一點靦腆的樣子,可愛極了!就像她老講『我不是小孩了,我是「女人」』時的那種傻氣。這也突顯了劉若英飾演『英』這個角色的內斂!

第一集的最終,導演將畫面連續的來回在英、文兩人四眼相交的畫面,於是淡出,結束了第一集!這樣的感覺,彷彿是一種極將要迸發的情感,就在那四目交接中,停住了,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沒再看第二集,是因為這個畫面,想要多停留一些,然後想像、繼續往前!

齊叔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和文一起開門的畫面,到在深夜裡端著湯圓給文吃,叮嚀著文的『情感問題』,像是一種寫照,好像在叮嚀著文,別像他一樣,做一輩子的等待!雖然文在對白中,提到齊叔的等待,好像是輕描淡寫似的,卻在英問起齊叔在書院裡待多久時,齊叔的回答,輕輕的,卻長長的拉出『一輩子』,他說:『一輩子,就像是一天啊!』只不過,這輕輕的回答,卻加深了一輩的愁悵!

我喜歡這一集裡的配樂,輕輕的帶動戲劇往前,雖然戲是慢板的,但配合著輕快的曲調,更顯其慢而悠揚的樂章,反而能夠使人用一種享受的姿態,隨著美景一起繼續下去。正如英在窗邊看著文和齊叔一群人下棋時的樣子,她也正在享受這烏鎮最純粹的感情!


導演:黄磊、扈强 編劇:黄磊、黄珂、葛杉、傅琦
演員:黃磊、劉若英、李心潔


寫在整理2003/7/7-7/11的留言之前!
這一長串的文字,沒有發報,也沒有在自己的新聞台上出現。僅有一次張貼其中一部分在官方網站中。其他的部分,皆是我與友人交談或討論的部分。我想,這是我的文字,所以我整理!(2004.06.03)

天上人間,一些感覺,不能說失望,但老問題還是不變。每次遇到大場面的部分,就長!像前十分鐘的象戰,太長。第十一到二十分鐘的燈籠部分,雖然是為了介紹新的演員,但看起來真的很奇怪。象戰和燈籠的部分,都用了電腦特效,要真不真,要假不假的。

小燕子流產的事件太簡單帶過。紫薇生小孩的部分應該是跟小燕子流產的部分做個呼應。用O.S結束小燕子流產,感覺上就是交代一下而已,反而變成晒書、跳駝的部分成為重點!簫劍和晴兒的戀情,也在三年中,變成不是重點的重點!我覺得中秋節、晒書、跳駝在同一個時間裡,感覺會好一點。然後直接跳象戰,而不要一隔隔了三年!

象戰的部分,為了讓象戰逼真,讓象群占滿整個畫面,但是在做特效時,卻讓有些象好像踩扁了其他的象。煙火的部分,太過強調『煙火』的節慶感,一再的把煙火弄得很熱鬧,但卻失去了真實。晒書的部分也是。雨來的時候,天又是特效,覺得應該要去等天候,去抓那個畫面才是。而且晒書的部分,這回用了那從前很少用的表達方式。那應該算是『快動作』是吧!(真正的專業名詞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以前,應該是用一個鏡頭的轉換來表示『晒書』這個部分的完成。這回用這種方式,讓人有點故作忙碌的感覺!

這回的武打部分,實在是太像武俠片了。少了那種舒暢感,反而是強調太多武打的招式。吊鋼絲、飛來飛去的,真的看了很不習慣。那個慕沙和爾康的再碰面,看起來的樣子很像老朋友打招呼,已經不太像是國跟國之間的打仗!很怪!還有,這次用了很多O.S,小燕子的、旁白的,時間跳躍也有點快!連續從象戰、中秋節、跳駝,三個大場全都塞在同一場。時間從三年後跳回三年前,再跳到三年後,倒序是瓊瑤阿姨常用的手法,但這回跳來跳去跟以往差很多,很有那種匆匆的感覺。

第一集。會不會是整個天上人間的敗筆?感覺上就是很不協調。一會兒那裡不需要到頂,卻滿得溢出來;一會兒那裡需要到頂,情緒卻只有不到一半,真的很怪!就好比那三對情人在一起的畫面,很棒!但擺在那裡再接到後來就覺得沒接好。再比方說永琪那一段跟小燕子說的話,前後舖陳都不足,所以顯得那段話太滿,好像刻意營造的。看完第一集,覺得太匆促,一集裡塞進的東西太多!整個感覺少了原來的味道。每個人都好像變開朗了,頗不習慣。也許是我的預期太高了吧!

對於天上人間的演員,換角這事我是覺得沒什麼,因為只要演出來OK,就什麼都好!看起來都還滿能接受,就連皇阿瑪換成狄龍,我都還覺得『可以』,誰演都不是問題,長得好不好、帥不帥、美不美,對我而言,沒什麼大不了!但是表演的方式就差很多!目前為止,我最愛的是晴兒(王豔)!從還二就很喜歡她,她大概是最沒有變的吧!柔順的聲音、堅定的眼神,就是晴兒了!

這其中,我都覺得還好,就是受不了聲音(配音)的問題。誰演都一樣,但重點要演出來!像基仔,我覺得進步不少。雖然仍有那書桓的樣子,比起演書桓時穩健不少,但不知道是劇本問題,還是表演的方式不同,目前為止,我還不算喜歡這個五阿哥!

古巨基的永琪,對我而言還可以,就是轉性轉過頭的感覺。永琪應該是比較不外放的個性,比起爾康,永琪是悶著的,基仔給我的感覺,就是太過於『自信』的永琪。尤其是那笑容和自信,感覺都不一樣。整個人變開朗了,但又不是那種自然的改變,在我的印象裡,永琪是一個很害羞又內斂的人,就算是笑的時候,也不會那麼燦爛。笑容太燦爛,又讓我想起那何書桓!(其實我一直不是很贊同這群人一直演下去。特別是情深深裡,我就覺得用還珠的原班人馬下去演,每次都看著這些人,感覺常常會重疊。)

小燕子,有清新的感覺,她是配音嗎?好像是。感覺上她的聲音太過像小孩子了!外表倒還好,但是聲音感覺上就頗怪,好像比之前還沒結婚的小燕子還要幼稚!

紫薇給我的感覺和小燕子一樣,比較不能習慣『聲音』,至於表演的方式,我還在習慣中。但,感覺上,這次的演出都『卡卡』的。好像哪裡卡住了,感覺沒有紫薇那種柔,就是不順暢的感覺!要不,就是因為我還一直記得還珠一、二吧!那兩部我起碼看了三次以上,所以想的都是那些以前的樣子。她跟爾康的搭配其實還滿不錯的,要看接下來幾集吧!。

皇后因為第二部的結局裡,被紫薇解救,紫薇又用八個『不打』救下容嬤嬤,所以,我還滿喜歡現在的皇后(姜黎黎),前幾天看到一些她的戲,還滿適合轉性後的皇后!(這種轉性,我就能接受。)看起來很溫和、溫暖的感覺。但是簫劍和永琪的突然開朗,笑得太過開心,感覺就頗奇怪。

至於皇上嘛!鐵林的皇上,仍是精典!我對狄龍不甚滿意,但不想挑剔,不過,我還是覺得配音的聲音太年輕了!聲音如果配得好,應該可以拉些分數回來才對!皇阿瑪,聲音太年輕了。比起鐵林那個時候的聲音還年輕,這聲音應該是乾隆年輕時代的聲音。所以感覺有點輕蔑!不復以往的穩重!

曉明(簫劍「片頭的『簫』又打成『蕭』了!」)在剛開始選定他時,我就很喜歡他。不說話、不笑的曉明,就像簫劍那種背負血海深仇的沈重!不過,一笑開來,就破功了!感覺上,就不像那個背著血海深仇,想報仇又顧及小燕子及晴兒的簫劍!他聲音我覺得倒還好,但是跟之前的簫劍變得不一樣太多。可以說他比較不尖銳嗎?哈哈。感覺上他就是轉性了,但是尖銳還在!不過笑容掛在他臉上,真的跟那尖銳不太搭調。特別是平常的簫劍,變成笑口常開,唯有面對老佛爺的時候,那種尖銳卻來得比原來的簫劍還要莫名其妙!

令妃,好像也變成小孩子了。笑的時候,也燦爛的讓人無法接受。她又不是小燕子,而是妃子啊!爾康、晴兒、老佛爺,感覺都還不錯!人沒換嘛!不過老佛爺也變得好像活潑許多!

關於對白,是我不會去挑的問題,我向來不去挑對白,不過,在看的那一開場的部分,我是全身緊繃,然後大喊『天啊!』其實我還滿能習慣瓊瑤阿姨寫戲時的那些對白。但是,對於有些太直白的部分,可以收一點起來。包括永琪亮相的介紹,和猛白出場的部分,都可以收!另外像平常那浪漫到狗血或者吐血的部分,我會覺得『情緒』一定要到那個點,才能『講』出來。就像『我愛你』三個字,一定要到某一個點才能說。說多了,就浪費了!

流產的部分,大概是我對這一集最無法接受的部分,既然要讓她流產,就要讓她流到底,要讓大家心疼到底,但是,真的太輕了!所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大場面上,說真的,我還真的不太記得晒書這一場到底在幹嘛了!

老實講,如果一場一場來看,其實都還不錯,但是整個串在一起,感覺就非常不搭,不單只是不協調的感覺而已,還有不需要花時間去舖陳的感覺!每次一遇到大場面,我真的就很想轉台,雖然場面都還滿考究的,也滿認真的,但有時候蜻蜓點水過去,也有他的美啊!老問題還是存在的啦!可能是我現在太吹毛求疵。我很單純的在看瓊瑤阿姨的戲,單純的覺得特效怪,單純的覺得情緒不對,單純的覺得大場面太長而已!

其實還珠三,應該是一個還不錯的故事!如果看小說的話。我在新浪上看到許多大陸朋友的評論,大家都說從十三集開始,就漸入佳境了。有一個朋友是這樣講的:『看到今天,才終於找到感覺。矛盾衝突是戲劇的生命。回宮後,小燕子的身世揭穿,一系列的矛盾隨之而來。』另一個人說:『總體來說,前20集劇本首先先天不足,缺乏有力情節多數在靠場面撐著。人物的性格太過平淡缺乏重點和主題。』

『這些大場面似乎,耗弱了劇情的飽滿,很可惜。』這句話,大概是大家對天上人間最初的評價吧!我也是。沒有戲的時候,我又不想轉台,只好看其他的部分!這幾天,都是只看到幾眼,我想等到後面看那些衝突。

能吸引人的,後面還是有。但是前面的重點,我怎麼也抓不到。還一、還二的一開始,也都是大場面,但都有戲,都有讓人想看發生什麼事的感覺,看起來也過癮,就算大場面有時候讓我受不了,但我都還是會跳過那些受不了的部分,去看後面的劇情。

現在,只能等了。等後面的戲!知畫進宮、小燕子的身世之謎、簫劍和晴兒的愛情、爾康和慕沙,等等。這幾天應該是夏盈盈的出現,然後乾隆和所有人的衝突吧!可惜了!一直這麼覺得。那些大場面,帶走了應有的情緒。(嗯!後面應該還是會有飆淚的點!也會有那種一邊看一邊罵的戲!)


導演:李平、丁仰國 編劇:瓊瑤
演員:古巨基、黃奕、周杰、馬伊俐、黃曉明、王豔、狄龍……

瓊瑤官方網站

我不太看連續劇。不是不看,而是不太準時看!自從有了『重播』這回事後,除了真的很喜歡的連續劇之外,大概只有那種『非看不可』的連續劇,會引領我在那個時段裡,坐下觀賞!二○○三年七月七日,有兩部強檔的國語連續劇,即將在電視台播放。我猶豫著該看什麼好。

《赴宴》
由王小棣老師執導,馬志翔、竇智孔、周幼婷、藍正龍……等人主演!故事從二二八的時代背景開始。跑遍台灣大大小小的山(梨山、拉拉山、大肚山、阿里山……),甚至遠赴英國的霍華古堡(Castle Howard)拍攝。王小棣老師說,希望《赴宴》可以觸動觀眾重新想像,讓觀眾重新看見、期許台灣的美,然後在每天劇集結束時,帶著這種美的感召,走進現實生活,為台灣的人文和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為了傳達劇本,劇組精研花語,以花語傳達角色的個性。而我,最喜歡的是馬志翔所飾演的馬志強那個角色,猶如向日葵般,熱愛生命,看事情就像向日葵一樣永遠正面的迎向陽光。我希望永遠像向日葵一樣,永遠向著陽光,即使在陰天的時候,也可以充滿希望!你呢?想像什麼樣的花?一葉蘭?非洲蓳?還是含羞草呢?

我很期待《赴宴》!因為我對台灣這片土地有著美好的想望,就像停在路邊看見某一片花海,都會觸動心裡的感動一樣!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能夠可以遊遍世界,看遍世界的美,但在此之前,我將踏遍台灣的土地,體會台灣的美,再向外而去!如果,我還沒有時間可以親身走訪台灣的美,我想,先參加這一季生命的嚮宴,好先預習台灣的美麗,然後在故事的感動中,一一踏遍台灣的美!

我喜歡認真、用心的付出。在小棣老師一貫堅持的雙眼裡,我想跟著共赴這場邀約!

二○○三年七月七日至八月八日,《赴宴》在花開滿園的季節裡與您相見。每周一至五晚間八時公視首播,午夜十二時及隔天下午一時重播。

(以上文字內容,部分轉載至公視《赴宴》網站。)

《天上人間之還珠格格三》
有整整五年的時間了。從還珠格格第一部開始!這個故事在今年出現了第三部!一直最喜歡還珠格格一的精采、緊湊!也喜歡那之中的友情和親情,小燕子的活潑、紫薇的善良、爾康的成穩、永琪(五阿哥)的樸質、乾隆(皇阿瑪)的寬容……

還記得《還珠格格I 》造成的旋風,大街小巷的談論著,每次打開電視的主題曲《當》根本就變成是國民歌曲。一直到後來的《還珠格格II 》,也還是被大家熱切的討論著!從《還珠格格I 》開始,打破了瓊瑤戲以往的作風,小燕子的活潑直率,為原本愛得你死我活的瓊瑤劇注入新血,那可歌可泣的愛情仍舊存在,但是小燕子這個『還珠格格』更為此戲帶來創新的議題。僅管有許多人仍然是對於那過於美好的愛情,有著存疑,但卻無法排開小燕子為生活帶來的樂趣。

整個《還珠格格》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是愛情之外的。那讓人動容的親情、友情甚至是君臣之間感情,比方說,福倫(爾康之父)之於乾隆,是君臣關係,也是密不可分的合作關係,哪怕是三番兩次的衝突,乾隆依然是『相信』臣子,而福倫仍然效忠君主!又比方說,小燕子在冒充格格身分進入宮廷,紫薇心裡雖然有著一點點遺憾,仍舊包容、寬容的對待小燕子,就連小燕子受了傷,她仍擔心不已。這種種種種,都比愛情的部分來得迷人,來得可貴!

皇室裡的鬥爭,就像我們整個大社會一樣。每個人都有心眼,每個人都可能耍心機,但是《還珠格格》中,美好的告訴我們,那些真情、真愛的存在,也許,我們可以不相信戲裡為我們所帶來的美好,但我相信那些情感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即使你會說瓊瑤的戲有多夢幻,我都相信那些心裡不變的感情!

《還珠格格III 》在一片換角聲中、大風大浪裡,終於成形。換角引發不少風波,但請用心去體會這整個故事。如果說《赴宴》是告訴我們『珍惜』,那麼《還珠格格》就是教我們如何學會『愛』,如何用寬闊的心與身邊的人共度這場盛宴!

二○○三年七月七日,晚間八點,鎖定中視頻道!

(網站連結:瓊瑤情網

我不知道我這樣寫這兩齣戲,有沒有寫到重點,或者,有沒有人會因為看到我寫的而去看這兩齣戲,但對於王小棣老師及瓊瑤阿姨這兩位對戲劇品味堅持的人,我們都必須伸出雙手給予掌聲。如果可以,我們也能用心體會他們的認真,以及戲裡為我們帶來的感動!

P.S
我還沒決定要看什麼。但希望兩齣都能觀賞!
夏日,熱浪襲心,注意保持水分的均衡。
祝 好

換日線的話:認真的戲,值得用心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