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到底是什麼味道?沒有窮過的人肯定不知道。不知道坐在迴轉壽司台前連望向顏色比較貴的盤子都會覺得愧對自己剛攢下的錢。 喔!不對,窮得連一盤三十元的迴轉壽司都覺得貴,再添一點錢就可以吃一碗陽春得擺上單薄肉片切出來的燒肉和半顆蛋的飯,若是多拿一盤,可以吃路邊攤像樣一點那碗剛破五十的乾麵,好運一點還可能用十元加顆貢丸或滷蛋……

在「大債時代」裡,人們想的不是「怎麼賺錢」而是「怎麼減少負債」或是「不要增加負債」?

Read More →

年輕的時候,總是看著電視電影裡的故事,幻想著自己是那些被揉捏出來的角色,不論是好的、壞的、優秀的、失意的、落魄的,好像總是會有這麼「一定」的樣貌、「一定」該要怎麼樣的「成為什麼樣子」或者遇到某些事件「就應該要有」的情緒反應。我常常在心裡大叫(有時候寫在facebook):把電視關起來啦!不是每一個角色設定「一定都是那樣」!

前幾個月在看韓劇《夫婦的世界》,非常喜歡裡面池善雨這個離婚女人的設定,也很喜歡前半部的劇情推演,那種男女在婚姻和不在婚姻裡的交鋒很是精采,但常常會有很多讓我心裡冒出「登愣」的聲音,雖不一定「不合理」卻讓我聯想起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人事物會做出來的反應:「到底是電視看太多,還是本來心裡就這樣想的?」哪來什麼事都非得跟身邊的人內心糾結交戰一番!這樣不累嘛!

Read More →

首先,這些劇集、電視劇都是我看過的才會推,不代表沒推的是不好看的。會陸續更新在這個頁面裡: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movie,由於我希望都是「正版」的片源,所以不放任何沒有版權的連結。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正版!

看完金鐘55後,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那麼好看的電視劇,都不在週間的熱門時段?」我們得要上OTT平台、擠在週末看一堆劇?這到底是觀眾的選擇,還是電視台逼迫觀眾不得不選擇?

我想,還有在看電視的人一定跟我一樣從2010年來一定看過八百萬次《後宮甄嬛傳》(而且常常在嬛兒離宮那裡轉台個幾集XDDD),接著會看《那年花開月正圓》、《如懿傳》、《延禧攻略》,偶爾有《步步驚心》……這些全都是吃飯時間後(不加班的人)每天晚上六點~十點的一再重播的電視劇,其餘比較不重複的是韓劇(但也always會重播。)我想即使你不是真的想研究這幾部電視劇,你也背得滾瓜爛熟了吧!(回宮後在皇上身邊的每一刻都叫臣妾噁心!)

Read More →

這部看了不下十次(對,十次以上)的電視劇,我一直想替它寫一篇文,但始終卡在最終陳嘉玲奔回台南和蔡永森在一起的橋段不知道該怎麼看待這一個結尾,而反覆看了數次,依然都會在這part卡住,不斷想著這部從頭到尾表現著女性「從舊時代的傳統到新時代的自主」的電視劇,為什麼在最後一刻還是進入了那個「女人啊!還是要有一個人愛著、被愛著」的結局?

《俗女養成記》大概就是女版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吧!一樣是從南部去台北,一樣從台北回到南部,一樣被問著婚姻、未來,一樣有著許許多多其實就是日常的家族親友間往來的故事,但《俗女養成記》多了從女性的角度,從小比男性社會化的社交往來、察顏觀色,依循卻不完全遵守著應有的規矩,在其中掙扎、反抗、辨證中有了陳嘉玲這個角色。

Read More →

(警語,如果你現在心智軟弱,不要看這部電視劇,找些信任及讓你感到輕鬆自在的朋友陪伴你。)

跟多年前陳國富的《雙瞳》一樣有相同的軸心:連續命案的發生、以「死亡」作為信仰,去呈現人在渴望愛與學習愛之間的痛苦。差別在於《雙瞳》是殺人,而《誰是被害者》是自殺(教唆自殺),但目的都是相仿的,全都繞在「愛/被愛」這件事上。(有意思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雙瞳》這篇文章,還是一直被搜尋閱讀著,應該要來個經典數位上映才是。)

《誰是被害者》在NETFLIX上映時,身邊的朋友多少都跟著追,我因為當時還有其他線上影音的月費還在支付,就遲遲沒有把它找來看。一直到金鐘獎入圍公布時,才把它找來看(我有一種「要把入圍名單裡的片看完」的病)之後才又買來它的分集劇本讀。

Read More →

早期喜歡在網上搜中國的電視劇來看,那時看過一系列吳秀波的時裝劇和很早年國共內戰時期的諜報片,都還算是喜歡,而且特別喜歡《黎明之前》這部電視劇。應該是在宮廷劇出現後,完全就將時裝劇給打趴,能看的真的沒幾部,有的劇裡還藏了一堆得要符合社會教育意義的橋段,有的則是彆彆扭扭的那台詞根本不是一般人對話會講的。(但不要問我哪幾部我無法想起來了。)後來就幾乎不想再從喜歡的演員去尋找可以觀看的劇集。

出版社朋友推了《隱秘的角落》這個劇坑,趕在原著出版前,就讓我入坑瞧瞧好了。說是豆瓣居高不下的評分,也晃進豆瓣繞繞看看劇評。不需要推敲的犯罪,引來一大票人去解剖所有角色的心理、故事情節,也還挺喜歡幫劇本找出什麼埋在底層那些沒有被演出來的……

Read More →

前篇從《做工的人》講起文字改編這事,也跟最近新認識的舞台劇編導聊起台灣劇本的薄弱,以及編劇在戲劇界的處境,她問我:「你知道編劇在台灣很沒有地位嗎?」我說我知道。「編劇專業不受尊重」也還真不是現在才有的事!

原創劇本如果賣得不好或是被說很難看,多半就也沒啥人有興趣去討論,但如果發生在改編劇本上呢?那編劇要負的責任可就大了。原著如果本身賣座,劇本不好就一目了然,而其中來自四面八方對劇本的指手劃腳又加上出資方、預算、時間、演員檔期……種種種種因素,最後很有可能都是歸到:「那什麼爛劇本。」變成編劇要扛最後的責任。

Read More →

自從台灣的部落格平台大量從網路消失後,「文字創作」大量的被搬到Facebook上,大多數接收訊息的來源轉到影音、圖片上,「大量且長的文字創作」像是被消失在市場上。讀字的人變少了,寫字的人也很難透過寫字成為職業,大多都是半工半寫完成作品,若是受到市場青睞,便有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可能,讓文字不只是文字,更有能透過影視作品,能有機會進入國際市場。

於是,這種「改編」好的文字作品變成電視電影,就成了「文字創作」進入市場的另一種選擇。

Read More →

萬般期待《做工的人》的改編,不知道會把這樣工人們的故事拍成什麼樣?是如以往沉悶黑暗?還是會讓人從中感受「做工的人」生活上比較輕鬆的那一面?劇本顯然還是選了後者,編劇想以一種比較輕鬆的事去看待這群工地的工人是怎麼在苦中作樂的日子,尤其是那些痴心夢想的白日夢,即是反映了「除了這樣度日子外」好像也不能讓心裡輕鬆一點,那麼就天馬行空的不斷把夢夢得美一點!

說不上好看,但也沒有特別不好看,但很像在看一部鬧劇,是在嘲諷如此人生、如此無奈,好像只能如此嬉鬧下去,日子才比較好過點;但又真的很像是場鬧劇,到底是因為做工的人被生活壓迫太久,索性就不認真生活?還是編劇就想認真呈現它認真生活以外的那一面?好讓那原先「做工的人」在大多數刻板印象的沉悶少一些?總之,在層層疊疊摻雜在劇情裡的白日夢,也分不清楚到底誰開了誰的玩笑!(人生的、劇本的、演員的、老天的⋯⋯)

Read More →

不得不說最後那一句:「陳韻如,是妳對世界的期待太多!」根本就像跟所有憂鬱症的病患說:「是你太不知足!」一樣殘忍;而陳韻如因為莫俊傑拉了她一把,順勢接受黃雨萱這個說法:「認為過去都是自己不夠活潑、外向、開朗讓人難以靠近,漸而改變自己。」讓黃雨萱意識到自己才是毀滅陳韻如的安排,少了一點力道,多了一分理所當然!

非常喜歡這個透過時間序的不斷跳躍而總結出「為什麼我不是黃雨萱就不能被喜愛」,而將陳韻如推向更想消失的死胡同裡!那之中呼喊:「我已經很努力!為什麼你們還要一直叫我努力。」應該是很多在群體裡被消失的人,內心無數次的自我質疑、對世界的疑問!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