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都不記得,小時候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放棄了奶嘴?是被父母丟掉的?是被同儕笑了,所以我們丟棄了奶嘴?我也不知道小孩依賴奶嘴是為了什麼?我也不知道奶嘴究竟替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安全感?(哇哇~沒有小孩,啥也不知道啊!)不過,我倒是很不喜歡小孩子哭,所以我還滿清楚父母在搞不定孩子的時候,為什麼要讓孩子一直吸一直吸。

《妮娜的奶嘴》是不小心被從書店的童書書區被挖出來的童書。H某一天把它拿出來唸給我聽,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趣,也不時的會唸給別人聽。

妮娜是一個很愛吸奶嘴的小女孩。不管媽媽問幾次她以後是不是要一直吸奶嘴,她都是回答:「對啊!我要一及吸一及吸。」甚至以後上班、結婚,她也都要吸著她的奶嘴。直到有一天,她出門時,碰到一隻大野狼,在大野狼要把她吃掉前,她將她最心愛的奶嘴送給了大野狼,最後,大野狼像個孩子般的,把奶嘴吸著,帶走了!媽媽問妮娜:「奶嘴弄丟了嗎?」妮娜則滿足的回答:「我把它送給比我更需要的人了。」

第一次聽這個故事時,還強烈質疑H是不是故意把書裡的字,刻意唸成吸著奶嘴的含糊,等到我看到「一及吸一及吸」時,就開心的笑了。這個故事,不只是作者把那些用字改成含糊的唸法,讓人覺得可愛。還有那個媽媽,至始至終都沒有制止這個讓大人頭痛吸奶嘴的舉動,反而是讓她一及吸一及吸,直到遇到野狼之後。我們不會知道妮娜在把奶嘴送給野狼後,她會不會再跟媽媽要一個新奶嘴,可是在大部分描述「野狼=壞人」的童書裡,我們沒有在這個故事裡看到害怕,反而是看到妮娜大方的分享,而野狼也因為分享,感受到溫暖。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不斷把它唸給很多人聽。有人會問:「這樣子小孩會不會一直吸奶嘴啊?」我其實也不太能回答耶!可是為啥大人都要擔心那麼多那麼多的事情啊!不過就是一本繪本啊!那還是等小孩大一點,不吸奶嘴時,再唸給小孩聽呢?至少「分享」這件事,是可以教育的呀~~

(我們有研究過,那個翻譯怎麼翻的?含著奶嘴嗎?原文又是什麼樣子呢?真有趣啊!)

 2004.06 台灣東方/ISBN:9575707699
作者:克莉絲汀‧瑙曼‧維明
繪者:瑪莉安‧巴赫西農
譯者:孫智綺

P.S
感謝小小書房沙丫貓唸這本繪本給我聽啊~~
哇哈哈哈,在第五天的一早PO了巴奈,又寫完了奶嘴,真是開心啊!

換日線的話:分享,讓你更快樂。

前幾天跟朋友開玩笑說:「我們來討論一下巴奈吧!」朋友問我:「討論什麼?」我說:「討論這個男的怎麼唱歌會好聽成這樣子。」然後,我們都笑了。因為我一直到了聽她的歌很久以後,才知道,這個低沈的聲音,是一個女聲。簡直沒有把我嚇一大跳。巴奈,台灣的原住民歌手,聲音混厚還帶點歲月的感覺,你可以安靜聆聽她的歌聲,感受她歌裡的真誠。

某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我正在聽巴奈,剛聽。播著那首我們自小都能朗朗上口的《泥娃娃》,身旁的人說:「在這樣的夜晚聽巴奈,感覺好悲傷啊!」我其實一點都不覺得悲傷,我只知道這首歌,從巴奈的歌聲裡,唱著與我們以往未曾感受到的心情。說它聽來悲傷,我不同意,但感覺卻是很深刻的。就好像你不管走到哪裡,唱起這首歌時,都會想起那個「泥娃娃」,想起巴奈的歌聲!

說到悲傷。我覺得《不要不要討好》這首歌,反而比較悲傷,那種悲傷,是與現實對抗的狂吼。每次被問起現在在做的事情,總是會被問:「你靠什麼賺錢?你靠什麼生活?」我其實常被問到連自己都要反問自己,究竟為什麼不要依著社會想要塞給我們的模式過生活?要選擇跟別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都會跟著哼:「我不要不要不要變成賺錢花錢的機器 我不要不要不要變得沒有愛的能力 有沒有愛的能力 啦~」哼的時候,就會清楚知道為什麼自己不想跟別人一樣了。這是不是一種叛逆?我想,我這樣叛逆,才會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至少,我是這個樣子。

巴奈這張專輯,有一種令人想逃開的恐懼。因為歌詞都寫往心裡去,聽歌的時候,總是不斷的在歌聲中聽見那些敲打自己的疑問,它總是無時無刻的都在提醒著自己在生活裡要勇敢,也無時無刻的提醒自己,很多事情得內化,得從自己心裡問起。巴奈聲音裡帶來的力量,讓人停下來去思考那些她的歌裡要傳達的心情。有可能是她自己的心情,更有可能的是你的,或是我的,我喜歡跟著她的歌聲去思考這些過於沈重的心情!

我們或許都在生活裡,失去了一點什麼,但是我們總也還在生活裡找尋一些什麼,或得到些什麼。這不是一張流行音樂告訴你這世界的美好或殘酷,這不是一首又一首讓人心痛或幸福的歌曲,它傳遞的只是將自己帶回自己的內心,去回想那些被自己遺忘的自己。

我想,你會喜歡!如果你,聽,巴奈!

 2000.08 角頭音樂──巴奈《泥娃娃》

巴奈資訊網 可以試聽喲~~

P.S
再繼續寫吧!反正要不停的寫。

換日線的話:巴奈,妳要不要再出新專輯啊~~

在台東,有一群人,每到元宵節就赤裸上身,只穿著紅短褲,站上神轎,讓人用鞭炮炸自己,炸到皮開肉綻,這些人被稱作肉身寒單爺。

《炸神明》裡,紀錄了三個世代的「寒單爺」,他們藉由這樣的儀式,在這樣一個小社會裡,取得自己應有的位置,他們必須忍受那段被炸的皮開肉綻的過程,必須在那樣的過程裡,挺起胸膛接受炮手丟過來的鞭炮,是什麼樣的信仰讓他們可以抵擋那些炸在身上的痛?在導演的鏡頭下,很確實的把那種信仰拍攝出來。但又是什麼,讓他們如此信仰呢?

看這部《炸神明》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想起了遠在南部的表哥們。那些刺青、那些象徵宗教的儀式,以及跳八家將的內容,都會讓記起那個看似距離遙遠,卻又離我很近的那些人。

很小的時候,我聽說過某幾個表哥會去參與跳八家將的活動,一直沒能去看那樣的場面,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基於害怕,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這種儀式實在讓人感到太過莊嚴,不知道要用什麼心態去看。帶著好奇心去,好像又太過於不尊重,所以,我一直沒能看見,他們跳八家將的樣子。

我其實很害怕那樣子滿身刺青、嚼檳榔的人,偏偏我的表哥裡,有那麼一大部分都是有刺青會嚼檳榔的人。從小,我都不太敢跟他們說話,覺得他們可能都很兇或是隨時都會扁人的樣子。一直到年紀比較大,在家族裡慢慢變成大人後,才會開始跟他們聊天,才知道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會想像自己要的生活,會勇敢、會懦弱、會保護人、會需要被保護。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希望被看見,被關注。

雖然《炸神明》的副標是「一部黑道兄弟的紀錄片」,但除了從他們口述的那些事蹟之外,我更看見了,那股生命裡企圖得到關注的力量,而在這股力量裡,我偷偷的冒出了很親切的感覺!

我的表哥們,現在好像不跳家將了,有的修車,有的做布袋戲,有的還在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每年在廟裡有活動時,都會出錢出力,一起替他們的信仰做事。

只是沒有像炸寒單那樣,承受那些煎熬。

 《炸神明》(The Gangster's God)
導演/賀照緹

P.S
今天發晚了~~

換日線的話:哇哇哇~~他們其實都是好人!

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眼睛一亮,亮的是它的設計。一片天藍的顏色,忍不住就把它拿起來翻閱。它很有趣,它讓我覺得它裡面每一個使用錢的方法,會幫助到一些人,會有那種「嘩!真不賴啊!這樣的書。」但它又讓我想著「到底有幾個人會去花那些錢,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每一個人,對「需要幫助」的定義又是什麼?這本書剛上市的時候,正巧碰到「水蜜桃阿嬤」的炒得火熱,當時有那種「被騙的感覺」的人,應該是連翻都不會翻這本書吧!

很小的時候,我們在學校都買過那種捐給紅十字會的郵票,那時我們不怎麼明白「捐錢」這件事是什麼,錢它怎麼用,是幫助誰的,通通一概不知,也從來沒有人會跟我們解釋,它的做用是什麼。一直到了我領了薪水,才在九二一那年,捐出了生平第一筆自己認真想要捐出去的錢。

如果我們回到九二一地震的1999年。那麼我們必定會記起,那些一堆又一堆送往災區的衣服、食物、日用品……經過媒體一再呼籲到最後變成物資過多。這點證明了台灣人的愛心,也同時證明了台灣人對於這類的事件是一窩蜂的參與,卻缺乏面對資源的一套管理方法。更別說書中提到的持續關心「自己的錢如何被使用」,多數的人,以為捐助了以後,受捐助的一方,就會得到應有的幫助,但很多例子告訴我們,事實並非我們所看到的樣子,時常都有「被騙了」的心情圍繞在這些例子左右。

看這本書時,我一方面有衝動想要起身就去掏出我能掏出的金額,去幫助一些人,另一方面又覺得那些自然以外所產生的窮困、痛苦,是怎麼發生的?像是持續20年的內戰、家暴、環境汙染,皆是由人引起的,而因為這些人,我們要掏出那樣的金錢,我們要不斷的付出,然後補平人類本身帶來的問題,實在讓人矛盾啊!我們為什麼要為了一定要打戰爭得你死我活的人付出?我們為什麼要為了打人的人付出?為什麼要替製造環境汙染的人付出?但我們卻不可能因為冒出了這樣的疑問,停止了我們的愛心!

書中提了非常非多的案例,有的二、三十塊可以解決,有的上千、上萬到上億的都有。而究竟為什麼有些明明平常生活就能注意的東西,要那麼大費周章的被收錄到一本書裡?我在想,或許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叫作「愛心」的東西,而是少了一種叫作「珍惜」的心情。倘若每個需要幫助的人,都可以珍惜別人的給予,那麼願意付出的人就會多更多,在此同時在我們如果可以從自身以外的人、事、物開始關心起,或許有些事,就不用擴及那麼大、那麼廣。

雖然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會想著「這些那麼理想性的互助方式,真的能夠執行嗎?」像是要求人們在買東西時,去思考自己買的東西是不是在環保之下的產物、去想像這樣製造商是不是有做到對於工作人員的照顧……這樣的思考模式,需要從平常就建立起,不是三天兩頭就可以做得到的,但我想,或許我沒有大錢可以幫助那些需要錢幫助的人,我應該還有能力從像這樣的觀念建立起、從其他小地方做起。

「一旦匯聚每個人的行動力,每個用錢的當下,所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會讓世界產生巨大轉變。」書底這樣寫著。這是一本告訴你,當你在花錢時,深思熟慮省下來的錢,可以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它也告訴你只要我們改變了花錢的方式(態度吧!)就能改變這個世界。

我也在想,這個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人,不管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只要我們多花一點點時間關注,只要我們多用點心去了解,就算沒有錢,我們一樣能夠一起改變這個世界。

※本書附注了非常多機構團體的網址及聯絡方式,大家可以找出自己關注的,去參與及投入。


《60億人的幸福互助會──改變世界用錢的方法!》
2007.07. 野人/ISBN:9789866807046
作者:山本良一、Think the Earth Project(想想地球小組)
譯者:范瑞君

P.S
知道累了吼!昨天沒有時間多寫,所以今天就快點趕,趕完才凌晨一點噎~~
還可以寫第二篇。啦啦啦啦啦~~~

換日線的話:大家要種樹啦!地球快熱死了~~我也是。噗~

聽台語歌,是小時候每天的功課。跟著媽媽的電台廣播,幾乎沒有一首台語歌不能朗朗上口,就連電台裡賣藥的廣告,只要聲音一出收音機,都能一直跟著唸到完。講台語,一直是生活的必須,愛聽歌的我,當然也就不免的喜歡哼幾首台語歌。遠離高雄之後,生活裡的台語,漸漸消失。我講著字不正腔不圓的國語跟台語。只是,我的國語並沒有因為周遭使用的語言越來越標準,反而是我的台語,越來越差。就連跟親戚及家人說話,也開始是別人配合著我,一方說著不標準的國語,一邊說著零零落落的台語。

流行音樂的市場,台語歌曲本來就算是比較小的市場,更別說離開了那些賣藥電台的生活,我還能奢望多少的台語歌存在。

我應該怎麼形容這張CD呢?不論歌裡提及的是否是高雄,昭華的歌聲,讓我想著那些南方的點滴,想著那些從小就用台語對話的生活;想著生活總是跟著朋友用台語稱兄道弟的勾肩搭背著;想著用三字經幹譙不爽的事情;想著一開口說台語就台味上身的自己……台語,也就此變成家鄉的另一種味道。

除了唱著《高雄印象》、《旗津印象》、《汝敢曾去過》、《竹田車站》……這些描述南方的歌曲讓人很有感覺外,那些淡水記憶,從她的聲音傳送出來的,也是有著濃厚的情感。我到淡水的次數,應該不超過十次,但聽著聽 著,也就跟著她的歌聲,走在每個淡水的記憶裡。我還記得那年一個人在春天的尾聲,在淡水擁擠人潮裡看夕陽的記憶;炎夏海灘一群人的煙火之夜。即使到淡水的次數那樣的少,但 都跟著昭華的聲音輕輕的回想著。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跟高雄有關的《高雄印象》。從歌詞的第一句,我彷彿就跟著飛機,飛過高雄港,越過那些貨櫃,緩緩的進入機場,降落在烈陽中。每一個人對高雄都不一樣,昭華的高雄,是從屏東出發看到的高雄,有很多很多我不注意的高雄的模樣。即便如此,歌詞裡的高雄,仍舊與我腦海裡的相互串連。就像那些在高雄的第一次,每一次都讓我想起那些小時候把到高雄玩樂視為每年過年必經之旅的表兄弟姊妹們。每年我們的旅程都是從我家出發,坐大家覺得有趣,但我們幾乎不搭的公車到大統百貨去。XD

上回昭華到小小書房演唱時,她用台語與人對談。縱使我的台語零零落落,聽著別人用著那樣的語言對話時,可能應答的不好,但總還是感受到那份力量。有什麼能夠比語言更快的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而當這樣的情感用這樣的語言哼唱成歌的時候,這應該是她對這片土地最真摯的情感了。

《高雄印象》 詞.曲╱王昭華 編曲.鍵盤╱王俊傑

大提琴╱郭淑儀 貝斯╱郭謙誠 鼓組╱盧斯勇

飛 行機越出海 欲踅轉頭 切過大港口 準備欲降落了
海面貼真近 船隻劉出白湧 水光閃閃熠熠 予阮目睭剔袂金 唔唔
細漢的彼班火車 嘛駛返頭 躦入月台邊 準備欲落車了
樓仔厝貼真密 車輛吐出烏煙 日頭赤赤焰焰  曝甲阮烏暗眩 唔唔
大路頂的風飛沙 椰子樹sah sah sah
六合路的夜市仔 拄煎好的牛排chih chih chih chih
人佮人貼真偎 熱情搏出心肝 月娘茫茫霧霧 愛去到西仔灣才看有
夜色深沉的西仔灣 海水輕輕咧歇喘 若像恬恬蓋著烏絨仔布 亂亂掖珍珠佮鑽石
夜色茫渺的打狗港 船隻來來去去無睏夢 一葩一葩金金的燈仔火 看顧港都的希望
我的阿姐的青春 從做查某囡仔就佇加工區 小學仝班的阿立仔 賣RO飲水機拼業務
姐夫替人牽水電 佇新起的大樓扒起扒落  親家較早咧拆船 食老踮厝罔騙孫 唔唔
第一擺坐火車 第一擺過高屏鐵橋 第一齣外國電影 第一擺坐吊籃 第一擺踅百貨公司
第一擺食著炸雞  第一擺飲著遐呢歹飲的自來水 攏是佇即咧城市

歌詞來源:花埕照日 王昭華的歌友誌http://blog.roodo.com/cit_lui_hoe/
【馬拉音樂】部落格 

 2006.01 馬拉音樂──王昭華《一》

P.S
每天一篇,要很用力加油。
樂多機制很怪,不用多說。

換日線的話:丫姊,妳要不要買一張拿回去給媽媽聽啊!

《刺青》,我看了兩次。第一次,我覺得「還可以」,但遲遲說不出哪個部分是我覺得還可以的部分,一直想如果要寫點關於這部片的什麼,直到再看第二次,才比較清楚知道自己覺得「還可以」的點在哪裡,覺得不甚滿意的,又是哪裡。果然,再看一次,那些原來被隱著的問題,就一一浮出水面,清晰無比。

對於「話題」性的東西,我總是不太感興趣,特別是話題正熱的當下,總覺得怎麼切入都不對,好像只是一窩蜂的跟著話題走。所以,我總是等到話題性比較冷卻,才會去一探究竟。《刺青》,當我看它時,它已經不再是什麼火熱票房的電影,而是已經下檔,可能有人記得,有人忘記的故事。

第二次看這部電影,第一件發現的事是演員的對白。由於第二次我試著看沒有字幕的,才發現原來聽他們說話要這麼吃力。約莫有一半的精神是放在「聽」這件事 上。不能說他們說話咬字不清,但卻需要用比咬字不清更嚴苛的「情緒不夠」來形容那些對白。而讓我開始意識到這件事,正是刻意被安排成有個日本媽媽的「竹 子」(梁洛施 飾),她的對白。不能說她的聲音沒有情感,但總是少了些什麼。或者其實我可以擴大到「竹子」這個角色的整體,沒有被安排或是舖陳的情緒。

「每個刺青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句話,在這個故事裡,顯然是被拿來做為一個故事的主軸。正如竹子每天回家都會跟弟弟口述的,或是在日誌上記載的,每一個刺 青,都有它的故事。竹子的呢?那爬在她左手臂上的「彼岸花」記載著大地震那一年,她家的故事以及她與她的情人的故事。所以?所以這個故事,它就突顯了這個 故事的主軸了嗎?

父親的逝去以及弟弟生的病,大概都還能夠代表這個刺青的意義,而情人,究竟要透過刺青來表達什麼?假設劇情是要告訴我們:「因為竹子跟情人在一起的那個晚 上,父親和弟弟遭受地震而遭受生命威脅,所以背負了好久好久的罪惡感,然後一再逃避,所以不再見情人。」但,是不是少了一點什麼?我想,是對於愛情那部分 的「深刻」。就好像,我怎麼也感受不到竹子對小緣的愛情一樣,在地震那一年。

楊丞琳演的「小綠」其本上,我覺得以故事內容看來,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她自小認定她跟竹子是一段戀情,堅決的信任自己的記憶,想像那段讓她記憶深刻的愛 情。也正因為這樣的記憶深刻,徹底的讓竹子這個角色毀壞。竹子曾說,九歲的記憶不可靠。那麼當時是高中生的她,記憶可靠嗎?她怎麼會輕易的遺忘小綠這個 人,後來又為了什麼悲傷、痛苦?

我並不討厭這個故事,但是總是覺得少了什麼,有很多地方少了細節就變得牽強。一旦故事的進行,從開始忽略細節,一路走到故事結尾,便會一再出現那些牽強, 故事也就變得不精采了。就像小綠九歲的時候,在劇情上忽略了竹子對小綠的情緒,那麼在小綠十六歲的時候,竹子心裡的悸動、掙扎都很難被理解,我們也可以說 是因為觸碰愛情,所以有了掙扎,但那份掙扎,應該不會全然來自於那個沒有回家的夜晚!我想。(有許多時候,我們會以為這樣說故事必然有道理,當我們忽略它 的時候,它就會像一個大洞赤裸裸的呈現在那裡。)

至於讓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呢?那部分來自於竹子最後那通簡訊,要小綠去刺青店找她的簡訊。在這個部分,竹子終於有勇氣走向前,而沒有再度逃避,讓人覺得 欣喜,它突顯了愛情在這裡的重要性,也呈現了當她決定往前的瞬間,連結的是什麼樣的心情。至少,比她與年少的情人嘎然而止的愛情,這裡就多了一點舖陳。 (深刻的情感,不就是會為那份情感多做些什麼,多努力一點嗎?當然,你要說年輕不懂事,也是可以說得過去啦!)

說故事的人,畢竟不是我。導演應該自有一套邏輯,但電影是做給人看的,至少要多點更縝密的思考,讓細節更完整一些,也會更精采一點!

  刺青( Spider Lilies )
2007出品/原子映像
導演.編劇:周美玲
演員:梁洛施、楊丞琳、是元介、沈建弘

碎碎唸:我其實一點也不覺得,這部片子是「同志愛情」電影。因為有關於同志的這個部分,處理的很微小,最多也只是女女戀而已。但面對那樣的微小。我一點也不以為意,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P.S
我也不知道這篇會貼在第幾篇XD 。
現在努力累積文章。才不會寫不完。今天是七月三十日。

 

換日線的話:搞得我想去刺青,但我不行。因為自小皮膚不好。XD

D某天拿了《偷書賊》送我。原因是我告訴他,我現在要逼自己看書,若有什麼書可以推薦的,就要跟我說。那時我手邊還有一堆書沒有看完。好像是剛收到遠流《NEXT》的那幾天,所以我告訴D,這本《偷書賊》我晚點才看。一直到要參加樂多的夏日BLOG傳說,我才開始列書單,第一本要解決的正是這本《偷書賊》,原因無他,實在是因為它太厚了,不早日消化掉不行。

才看不到五分之一,我就決定要以這本書做為第一個我開始挑戰夏日傳說的題目。(看完這本書後,書皮已經磨得有點爛爛的了XD)

我很喜歡這本書。不單單只是它以一個「死神」的角度,去講述「偷書賊」這個故事。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孩子為了保留死去弟弟的記憶,拾起了那本書,因而開啟了她對知識,對文字及閱讀的渴望。這份渴望,一直向外延伸,每一次養父陪伴她識字的過程,讓她珍惜每一個閱讀的時刻、每一次送衣物至鎮長家擁有了一整間書房的雀躍,到後來以文字與那個終日不見天日的猶太人的對話,最後在戰事的防空洞裡撫平每個人的恐懼。

我不曾經歷過任何的戰事,無法感受在那樣的年代裡,文字的重要性更不可能清楚的知道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用「讀書」這件事得到身邊其他人的尊敬。而文字,確實是擁有如此大的能量,如同那個 莉賽爾唸故事的對象「麥克斯」,後來寫的小故事裡那段話:「元首決定用文字來統治世界。…… 他日日夜夜種下文字、栽培文字。……德國成了一個培植『思考』的國家。 」

我喜歡這個「麥克斯」寫的小故事,喜歡他的畫,喜歡在那樣的狀態下,他還可以提筆書寫,作畫。在那裡,他靜默的像空氣,無聲無息,懷著活著的罪惡,在夜晚,他夢見被他拋下的家人;在白天,他夢見他在拳擊場上遭受希特勒的猛烈攻擊,直到他反擊的那刻,希特勒用文字控制了所有的人民,對他,加以施暴,然後他無處躲藏。即使這樣,他還是提筆寫下那些故事,安然的待在每一個自己寫下的文字裡。

由於我是唸職校畢業的,在外國歷史上,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國中歷史課裡,對於希特勒、猶太人,以及《偷書賊》裡講述的年代,一點概念都沒有。開始知道集中營,或者說開始把這些事情連在一起,是因為之前看了浦澤直樹的漫畫《怪物》,才知道歷史的這一段,而真正感受到那種令人恐懼殘暴,是跟著日劇《白色巨塔》的財前五郎,站在 奧斯威辛的集中營,聽著那些曾經進行殺害猶太人的故事。

每當《偷書賊》裡,提到那些集中營、那些猶太人,對於這樣一段又一段的畫面,就又出現在我的腦海裡。生在這個世代,我仍舊無法理解,是怎樣的優越感,讓希特勒去主宰每一個人的生死,就像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歷史一再重複這樣的族群分裂,而產生衝突,甚至是戰爭?

《偷書賊》這本書要講的主題其實很廣,從「死神」為出發點的死別、「偷書賊」對知識的追求,象徵每一個人往前的動力、種族區分下每一個人性的面向、貧窮與富有的差異、從信仰(信仰希特勒)引起的戰爭而造成的生死拉扯,以及太多太多要帶出來的故事。也許過往有很多比這更精采的故事被我給錯過了。但我很幸運,我讀了這本書,那個女孩讓我再次相信,文字的力量,是那麼強而有力的引領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選擇相信女孩從閱讀文字裡產生的力量,放棄選擇元首以文字「培植」那些思考,栽種那些優越。

與幾個看過這本書的人小聊。多數的人,都喜歡養父漢斯‧修柏曼這個角色。我猜想,多數的人,都需要這樣一個一起閱讀,以及分享閱讀的人。至少,我們都希望最初引領我們進入文字世界的人,是可以陪伴我們閱讀、與我們分享閱讀的人,而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教育課程。

說了這麼多我喜愛這本書的理由,要小抱怨一下,這本書草率的結尾。說這個結尾草率,應該說是它太過匆促,或是說為了故事的清楚明白,多了沒有必要的片段。怎麼不讓故事就停在死神拾起了「偷書賊」寫下的《偷書賊》那個點,停在魯迪的唇上就好?(什麼?這不是愛情小說,要知道「魯迪的唇」的人,去買回來看吧!)
此書已隨著我的喜愛,參加小小書房的行書活動,前往大陸友人的手中,即將開始在大陸的旅程。
 
 《偷書賊》 2007.07. 木馬/ISBN:9789866973420
作者:Markus Zusak 馬格斯.朱薩克 譯者:呂玉嬋

.S
一個晚上不睡覺幹掉半本,也算是我的記錄了。
感謝D,給我這麼一本好小說。

換日線的話:如果沒有戰爭,那個年代窮歸窮,也不乏是過著快樂的日子啊!

這幾天,我幾乎都跟太陽說晚安。也沒為什麼,就不睏,不睏就醒著,醒著也就開始想,是不是真的要玩這個遊戲。挑戰三十天的遊戲。這是樂多部落格第三年辦這個活動了,但我是第一次參加。

回想一下過去幾屆為啥沒參加。應該是我一直不是樂多死忠的使用者。我喜歡穩定的系統及不用擔心哪時這些免費平台掛點的顧慮。當然,常上我網站的人會知道,其實平均每年,我的網站都要死好幾次,所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用付費的空間XD!

言歸正傳。為什麼想要參加這個活動呢?跟讀「試讀本」的理由一樣。用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規定自己要看書,或者,書寫。

我突然覺得很有趣。前陣子不是嚷著不寫東西了嗎?XD。確實,因為當我發現自己的書寫是為了要擠入任何話題或者加入某些群體,我就沒了動力。我還是喜歡自在的寫,別人自在的看。說看起來有目的的寫,卻又其實不應該有目的的寫。

這幾天跟S在討論文筆的「程度」。他說我的程度還行,只是遇到瓶頸。我笑稱,我已經瓶頸很久了。那倒也是。我一直企圖從字裡行間寫一點不像我文字的東西,可是很難逃脫。約莫是那種文字被定型的感覺。當然,我也不曉得,那好還是不好?

不過,我挺能接受S的建議,「多看書」。每次寫字,真的會有那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所以就遲疑了、停下了。這次挑戰夏日傳說的「文藝青年30天」,就是要逼自己不要停,讀什麼寫什麼、看什麼寫什麼、聽什麼寫什麼。雖說這個挑戰項目是最廣也最好發揮的,但實際上怎麼讓三十天的東西看起來是整體的,其實也是一種挑戰。

我還沒有準備好怎麼寫好,但我已經開始思考,開始蘊釀,希望可以達成目標。預定7/31開始挑戰!

(誰要跟我賭,我賭我寫不完~~~~)

我的「挑戰‧換日線」
樂多──夏天的BLOG傳說

P.S
因為不是樂多平台不能參加主題挑戰,所以我會先貼完樂多,再回來貼這裡~~

換日線的話:幹嘛小氣巴拉不讓每個平台都玩?

前幾天,朋友在問為什麼會對這種試讀有興趣。我想了想,回答說:「因為書看得少,有一個目的性存在,讀書的動能也就大了。」但事實是,書的主題,對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就好比我對於過去的故事比較不感興趣,我向來喜歡現在及未來的主題。

在看到這本《NEXT危基當前》的網路徵文時,滑了滑鼠一下,就把E-mail寄到活動信箱去了。過沒幾天就收到這書的試閱本,就慢慢的把它讀完了。

說也奇怪,這一陣子讀的書,畫面都很清楚,彷彿都是為了要拍電影而書寫出來的故事。而這本《NEXT危基當前》的運行,更如同好萊塢的故事一般,演著那看似陳腔濫調的故事。

說真的,還滿陳腔濫調的。但是關於基因、關於未來,是很引人注目的。誰也不知道哪天會不會有可能就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自己,在自己死後,替代自己存活著;誰也不知道哪天當人們都控制了那些基因,人們會不會因此被規格化,因此過著同樣規律、健康、世界大同的日子。

這個故事有個很俗爛的結局,它本著那套正義永遠會站在正義一方的俗爛的情節,讓你閤上書時會罵一句「幹」,但它也會讓你一路看啊看的,就是得緊抓不放故事的尾巴。

我無法想像倘若我們同時被植入某一個或許叫做「說故事基因」,會不會我們一樣會編出千篇一律的故事?我更無法想像那個在遙遠的叢林中,有著人類這樣「說故事基因」的猴子,說的每一字句都跟我相同時,我會能夠有什麼樣正常的反應。

我唯一能夠想像的是,如果把這個《NEXT危基當前》拍成電影,或許可以讓人更滿足對基因的想像,對人類未來樣子的幻想。

人類腦袋的運作,遠比這些基因被研究、被執行的速度還要快,當A基因研究尚未成熟的時候,或許人們早就放棄A,轉而研究其他B、C、D……等等其他各式各樣的基因了吧!

如果基因研究會讓人類變得擁有更多的智慧、健康,甚至其他。或許我們應該開始擔憂,擔憂這世界將會變成一貫性的無趣吧!

 《NEXT危基當前》 2007.07. 遠流/ISBN:9789573261162
作者:麥克‧克萊頓 譯者:洪蘭

P.S
我還滿想要有一隻會算算術的鸚鵡。XD
是說,我比較想要有一隻可以預測大樂透開獎號碼的動物。

換日線的話:你如果喜歡好萊塢,你就看它。不喜歡,就自己想辦法~~

因為朋友的一句話,我讀了丹尼爾・凱斯寫的《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所以也看了岡田惠和編寫的日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趣,就像我一開始想要看這本書的意圖,其實只是想要看看朋友口中的「從笨蛋變成天才,又從天才變成笨蛋」的故事到底長什麼樣子。但最奇妙的其實是,本來不太看書的我,最近看的全是一些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日劇,結果因此讀了一些書。

在看《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的書前,先讀了多麗斯萊辛《第五個孩子》和《浮世畸零人》。雖然我不怎麼喜愛《浮世畸零人》,但讀完《第五個孩子》,再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卻有著互相連結的情緒。

這兩本小說,都給我一種「世人可惡」的心情。一個是被視為怪物,一個則是弱智,正好這兩種人(甚至其他更多的邊緣人),都被所謂正常的社會群體給排擠在外。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裡的主角那樣被嘲笑而不自知的情況,更讓人性裡那種因人比自己不足而產生的自大感,完全毫無保留的呈現。

我很喜歡小說的《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所以拚命找到了它的日劇。原本日劇的進行,跟小說很相似,從藤島ハル(查理)在麵包店被欺負、上學、接受測驗,到最後動手術……一直都跟小說的步調進行著。但是編劇岡田惠和神來一筆的加入了藤島ハル的母親這條線,讓本來應該結束在藤島ハル變笨的那一刻,又往後延伸,一直到母親終於在最後一刻回到了原點,帶回了是弱智的孩子。如果要說這部戲的敗筆,大概就是那個Happy End。但又,如果沒有這個Happy End,這個抽掉許多原著的情節戲,應該也會很空洞吧!

比較起日劇來講,小說的進行方式,就好看許多。它少掉了些許在東方應該要具備的人情、家庭的觀念,讓故事更完整的在一個人的心裡面運行。該要怎麼說東西方在寫這故事的差異呢?因為東方的這個戲劇裡夾雜了太多那些人與家庭創造出來的情緒,讓故事的進行也多了不需要的包袱。這樣說,好像過於嚴重,但我仍然認為,像這樣描述人跟人的故事,必須回歸到人的本質面,而不該多了親情這樣有負擔的東西,那就彷彿日劇的《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重點變為了母親的懊悔,以及家庭大美滿,而不再是關於藤島ハル在天才與弱智之間的故事了。

本來要繼續讀丹尼爾・凱斯的《24個比利》和《比利戰爭》,不過太專注看日劇以及忙碌,也就要把它放在之後的讀書計劃裡了。(又發現一件事。在看《池袋西口公園》的日劇時,也有提到那個「比利」,於是,那個「比利」就變成一定會讀的書了。XD)


導演:新城毅彥、塚本連平 編劇:岡田惠和
演員:中山裕介、菅野美穗、吉澤悠、中島知子、榎本加奈子

 資料來源:日本偶像劇場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1995.05. 小知堂/ISBN:9579184119
作者:丹尼爾・凱斯 譯者:周月玲

P.S
最近看的日劇《人間証明》、《M的悲劇》、《華麗一族》、《辣妹掌門人》……
因為比較喜歡小說,就把它歸到閱讀去了。

換日線的話:一堆看不完的日劇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