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醫生對我「看見」自己死亡這件事,抱持著懷疑,一再的詢問我:「有沒有喀藥?」。我也一再的想要釐清,我是「看見」,還是想像的。我確定,我是「看見」的。於是,醫生安排了腦波的檢查,以及甲狀腺機能的檢驗,這兩項的結果出來,都是好的,腦袋沒問題,甲狀腺機能有點異常,但不影響情緒。醫生對於我第一次的看診,有著很明顯的印象,第二次回診,他覺得我用他開的藥後,整個人的精神好些,焦躁感相對減少些,但對「躁鬱」,醫生則覺得我的症狀太過輕微,介於躁鬱及沒有躁鬱之間。我向他表示,其實自己很早前就覺得自己有躁症,鬱症倒是還好,但看了一本叫《完全躁鬱手冊》的書後,我更確定我有躁鬱的傾向,雖然,我還沒有到完全的躁鬱!
早上。七點三十分。洗澡。
背心。球褲。運動襪。護踝乘以二。
水。球鞋。籃球。外套。八點整。摩托車。
忘了。毛巾。算了。
早餐店。報紙。好球雙物語。以為看過。
第一集。看完。八點四十。第二集。再看一點。
快沒油。摩托車。九點。球場。
人剛。散去。人剛。要來。年輕學生。早起。
球隊練球。等待球伴。很久沒有打球。
換球鞋。穿襪子。穿護踝。
電話一打。N出現在後面。相認其他球伴。
沒人的籃框。很久沒打幾乎全新卻龜裂的籃球。
投籃。不進。投籃。不進。擦板。會進了吧。還是沒進。
N同學來。加起來四人。對面兩人。喊了PLAY。
準備開打。隔壁請我們換場地。
然後。開始打PLAY。
遺忘。投球的感覺。
遺忘。自己長得很高。
遺忘。球來要跑。
遺忘。走位。
遺忘。搶籃板。
遺忘。幾比幾。
另外三個人。喊一隊。好喘。跑不動。果然不天天打不行。
換場。另外三人上場。球場邊。椅子。躺著。涼風吹。閉眼。
遺忘。這個角度仰望天空的感覺。
遺忘。風拂上的愉快。
遺忘。嘴角上揚的心情。
遺忘。喘吁吁就這麼躺著。
畫面。像電影。在腦裡。隨便什麼。都是電影。
球場上。SORRY、SORRY。好球、好球。
跟你牽手。陽光下奔跑。情侶走過。
演戲。很多人在腦袋演戲。
遺忘。閉上眼睛的劇情轉動。
遺忘。這樣胡思亂想的美好。
遺忘。其實打球就偷幾十分鐘看天空。
遺忘。丫~~等一下要上場。
久沒打球。很累。廁所。洗臉。好紅。
打不久。打不久。因為喘不過來。
一個小時。極限。回家。跑步。下次。打久點。
脫鞋。脫襪。投降。沒力氣。哈啦。打屁。八卦。喝水。
遺忘。打球會臉紅。
遺忘。不能跑太久。
遺忘。累了會發抖。
晚上。Y問。那篇網誌。怕什麼?一整年。試著。每天。都在擔心。
騎車。出車禍。
看見。自己死在自己前方。
睡覺。瓦斯中毒。
颱風。屋頂吹走。
地震。整棟樓掉到地底。
大雨。被水沖走。
烤肉。被火燒死。
坐車。衝出高速公路。
飛機。墜機。
沒錢。就沒工作。
害怕。不耐煩。生氣。
生氣。吵架。
吵架。就會分手。
分手。什麼都會沒有。
於是。害怕。然後。只有害怕。一整年。一整年。
每一天。每一天。每一天。每個夜晚。每個夜晚。
遺忘。天空。所以。遺忘了很多事。
就像。望著天空。放電影一樣。是假的。
假的。就不用擔心。更不用。害怕。
沒用。沒用。自己。
只有靠。醫生。給的。藥。
停止腦袋的東西。轉。轉。轉。
好些。好些。夢多作了。很多。
但。知道是。電影了。
就像。躺著。看天空。
閉眼睛。想的。很多。很多。劇情。
是該。感謝。醫生。還是。天空。
應該。感謝。醫生。和N。才有天空。
N約的。打球。
P.S
亂畫。今天。看到的。天空。和。很醜。的樹。還有。籃球。
換。日。線。的。話:回家。也沒有。睏吶。現在。睏了。
二○○七年九月初,我南下先回家了一趟,與S約好到東部玩,這是第二次,我倆於東部海岸線的,一個旅程。原本我以為,這樣的旅行會讓已經緊繃到頂點的生 活,可以放鬆、舒緩;原本我以為,可以讓情緒僵持的兩個人,可以不要那麼尖銳。直到四五天後的回程那一天,我說:「我不想回台北!」S甚至我,都不曉得為什麼,我如此抗拒這樣的回家,回台北的家。直到我停下思緒,慢慢回想,才知道原來自己抗拒的事情,是如此強烈的拉扯自己,原來我跟我那一年二個月的日子, 是距離如此遙遠。
阿才,我很喜歡的戲中角色。尤其是角色互換的時候,我總是也跟著互換,互換著每一個我抗拒自己成為的樣子。我說不出,在互換的過程裡,我得到了什麼,我始 終沒有辦法了解,當我成為另一個角色時,怎麼沒有切身的,讓自己知道他的心裡想的是什麼,他想講的是什麼?甚至連自己想要講的是什麼,都不知道。
東部,台11線,一個美麗又充滿回憶的地方。每去一趟,都能感受一次又一次,台灣的美好、生命的美好。而這一次,我卻多了害怕,害怕山崩、害怕海嘯、害怕 從綠島搭船回台東的過程裡,大浪將我吞噬、害怕趕不上車、害怕半路出車禍、害怕火車出軌,等等等等的恐懼,壓得我的身心疲累,我忘記那海天一色的美麗、我 忘記我們經過一個城鎮又一個城鎮交界時,那種即將抵達目的地的歡愉、我甚至忘記這趟旅程,是為了犒賞這一年二個月緊張且壓力大的日子。
小湯,每一次他哭,都哭得肝腸寸斷,每一次看他哭,都覺得他四處去錄音的舉動很勇敢。他不知道寄出的錄音帶會是誰收到,就這麼執著的錄下那些福爾摩沙之 音。我突然從他的樣子裡,看見自己應該要有的樣子,雖然哭泣、雖然難過,但每一次的錄音,都是一次紀錄自己、記憶生命的過程,即使有一天他發現,收件者不 再是他心裡想的那個人,他也會這些過程中,找回自己的生命,找回自己原來的樣子。
本來,我想寫遊記。記錄台東行的這幾天,可是一直沒有動筆,我在尋求的,不是旅程裡的那份感動,或者是映入眼簾的美景,而是,這趟旅行裡,我真正發現自己 的樣子。不動筆,也許只是暫時無法將那些害怕結合著東部海岸的美景,也許只是不願接受自己那麼膽小、懼怕那麼多事情,甚至是其實知道種恐懼,卻不是自己能 夠克服的!
小雲,是我覺得這部片最薄弱的一環。或許如我,她聽著小湯的聲音,順著尋找聲音的來源,她不是找小湯,也不是找愛情,只是尋找自己而已。只可惜小雲的點, 若是可以更加深刻,三角戀可以帶來更多戲劇衝突,小雲的角色就能更立體,也更有張力。只不過,小雲真的如我,她其實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就是尋找一種她想 找的東西,等到她找到了,小雲就不會是小雲了!
有許多人把《最遙遠的距離》自行轉換成那句爛台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若是這樣解釋,實在是太爛,且爛到極點。若是真的要形容這幾個字,應該就是,自己與自己,最遙遠的距離。
後來。我還是回到台北來了。後來。我決定離開我抗拒的那些事。後來。我努力的拉近自己和自己的距離。不再讓它崩解,不再讓它繼續瓦解自己!
後記:
最後十分鐘睡著了。不是因為難看,而是藥效發作,不小心就睡著了。最後那海邊的兩個人,怎麼還是讓我想起《練習曲》啊~~
我並不期待他們有愛情火花。因為小湯的錄音不是為了小雲,而小雲也只是為了錄音,去尋找聲源而已!
《最遙遠的距離》The Most Distant Course
2007出品
導演/編劇:林靖傑
演員:賈孝國、莫子儀、桂綸鎂
《最遙遠的距離》官方部落格
P.S
根本就不應該拿桂綸鎂當海報。賈孝國和莫子儀才是主角唄!
桂綸鎂吃泡麵還看《嘜相害》,導演真有你的!
胖胖,可以去看!
換日線話:阿才的照片好少,在部落格找了這張海報。
凌晨三四點,醒了。最近的睡眠一直不好,上週回家時也是這樣。幾乎沒有一天比媽媽晚起,都是坐在那裡看著媽媽起床,跟媽媽說:「媽,我餓了。」有一天,我忍不住餓,自己拿了火腿走到廚房,準備煎自己的早餐。媽媽醒來問我:「要跟我去市場嗎?」我想都沒想就說好,然後跟著她去做那件我從小就不愛跟的事。
看這部《是我嗎?/媽》的早晨,我醒著,睡不著,因為太餓,但又還太早,更別說沒有媽媽在身邊可以說聲「我餓了」就有吃的。(感覺上怎麼像個死小孩XD)由於女影的安排,所以看這部紀錄片前,還有另外兩部紀錄片一起看。除了《魔魅峽谷》是不發音的動畫外,另一部胡台麗導演的《穿過後》,則是與過世婆婆的對話,也等於是1976年拍攝《穿過婆家村》的二部曲。這兩部都是與上一代對話的影片,帶出了世代之間,很不一樣的變化。
《是我嗎?/媽》,由導演陳婉真拍攝自己的媽媽四年。在這部片裡,看見母女間的差異及衝突,同時也看見相同及溫暖的部分。片中,陳媽媽比起一般的母親來 說,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非常的高,她使用DV拍片、用數位相機拍照、用電腦剪輯、籍由Skype與遠在他方的女兒講電話,感覺上,這樣的母親與子女間的溝 通,應該不會有太多的代溝,但我們仍舊能看見那種一觸及發的衝突場面。
讓人不明瞭的已經不是這個母親怎麼會那麼難溝通,反倒是像導演的自述,反思自己與母親對話時,那個位置、那個角度,究竟是什麼?又為什麼一次一次的帶來衝 突?有沒有能有比較好的溝通方式?能不能夠不再針鋒相對?而這些問題,多半也都在每個家長與小孩之間。經過這樣長期的拍攝之後,導演似乎找到了她與媽媽的 相處方式,比較能夠接受自己與媽媽的樣子!
現場的映後座談中,有當母親的人發言,也有當孩子的觀眾發言,兩代之間,彷彿就在那個場地裡開始對話了起來。他們談著彼此的世代,對另一個世代的想像,那 有期待,有不滿,但擁有最多的,則是代與代之間的關心。有的人已經與自己的母親一同相伴來看這場電影;有的人似乎還在找、還在想怎麼去改善自己與孩子間的 互動。而我,突然很慶幸的想「還好,我已經很久沒跟媽媽吵架了!」(笑)
原本以為,看這部片時,應該會哭得半死,以為那片子裡的母親,會有那種我們想望的溫暖,去呵護那些我們以為被忽略且最在意的部分,在陳婉真的鏡頭下,媽媽 的樣子,樸實而自然,簡單而純真,善良且勇敢。看見的,便是那麼多那麼多真實的,存在身邊的陪伴。我們不再需要狗血似的劇情,只需要這樣簡單的,看見那 個,也在我們身邊的媽媽!
媽媽這幾天常打電話來。有些事,我還是沒有跟她說,像是看醫生啊、自己的軟弱啊!不過,我也沒有告訴她,其實我還滿喜歡她打電話來哇啦哇啦的胡講一通有的沒的,只要不囉嗦,什麼都好!
很可惜,這部片在女影只有一場。映後跟導演小聊了一下,似乎有機會可以在其他地方做巡迴,有看到的人,要記得去看喔:)
女性影展網站 (到10/21喔!)
《是我嗎/媽》My Mom’s Daughter
2007/導演:陳婉真
P.S
我說導演,妳比媽媽囉嗦耶!
我不喜歡這張被用來當劇照的照片!但只有這張。
也沒想著什麼,一場藥襲來的睡意醒來,就在雨夜裡讀著,接連兩個明明該睡覺的晚上,就把它讀完了。
已經很久不愛看這樣的文章,因為不愛喃喃自語的內容「今天跟誰去哪了?」、「看到了什麼?」、「自己又跟誰怎麼了?」最後再結尾上加個他媽的要命的勵志的語氣,或者是去看起來非常不友善的明天會更好,再不然就是那些像是假的溫暖的溫度,其實只是說來自己安心的字語,我討厭這種文章,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讀不下去那些東西,我拒絕讀任何這樣叫做散文的東西。
走進《單向街》,迎面而來的毫不保留的字句,關於「家」的、「父親」的,或者自己的。那些是你在心裡想著一百萬遍想要寫出來的東西,就這樣被散落在書本裡,你沒有勇氣,也無法平靜的去書寫那些故事,所以看著看著,也就開始想著自己,跟街上這個人的故事,有沒有重疊的,有沒有沒有交集的,或者有沒有比她的慘烈的?
《單向街》,很灰暗。文字都灰撲撲的,沒有明天會更好,也沒有告訴你人生要多順逐,就因為這樣,心裡覺得踏實了一點。灰灰的,好像也不會死掉,做了些啥、 幹了什麼要不得小心眼的事,被自己記上兩筆,讀起來就特別舒坦,真要其他寫這種東西的人來寫,還不見得寫得出來、寫得那麼直接!
是說,我喜歡這本書,不是那麼無聊的只是看著這些故事,自己跟著灰的時候,心裡的踏實感。而是那些看似揭露自己,但卻得把自己抽離,將身旁的景物寫得那樣 精采的內容。最後結論是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就突然對作者好奇了起來。然後又在該睡覺的時候,看了又看她的網站,沒看出些啥來,倒是在想要把那些東西全都看 完,還真要花不少時間啊!XD
好啦!下結論:「這本書,從自己書寫,寫的盡是自己的故事,但卻是自己看見的故事,要寫自身的東西難,要寫別人的寫得精采也難。在抽離自己與融入自己之間,那個微妙,要自己去看書才知道。」(有講等於沒講~~)
2007.07 遠流出版/ISBN:9789573261100
作者:房慧真(運詩人)
P.S
都這本書害的,害的我看到作者都還會害羞一下!怎麼會在我看完書的隔天就出現,害得我爆緊張!XD
友人K,你該看看,我有錢給你寄去!

單薄,是唯一讓人不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就好似早已被無數人罵過的,那些要命的、該死的字卡。套句姊姊的話來說:「編導好像把觀眾當白痴,是沒有字卡就看不懂喔?」(的確,我們身旁的觀眾,連有字卡都看不懂XD)
我其實滿喜歡這部電影的整個色調和畫面,說美倒也不是,而是那種蘊藏在畫面裡的東西。嗯,是詩意,比起整部電影其他的部分,畫面是詩意了許多,輕輕的、安靜的,沈睡著。只是,在張孝全演陳柏宇和蔡子涵的角色間,我們看見陳柏宇沈睡的青春,也看見蔡子涵在陳柏宇沈睡的夢中裡找到了十年前那個自己戀著的女孩。那青青呢?青青的孤寂、青青的沈睡青春,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青青的故事,只有開頭的與父親對話,製造了青青應該孤寂、喜歡獨處的理由,對比著蔡子涵與陳柏宇,瞬間的重量就顯得輕了。而字卡的存在,也更削弱那些應該由故事的進行呈現的重量。我想,「沈睡」的青春,是由很多很多很重的力量,迫使原來應該是要熱情綻放的青春沈沈睡去才對,過於簡單的舖陳,只會讓那樣的青春,變得無病呻吟而已!
當然,電影中的青春還不到無病呻吟的境界,至少還有個蔡子涵和陳柏宇撐著,至少就陳柏宇來說,他的青春,是讓人感受到重量的。但是青青,除了母親的離去,除了酒鬼的父親,我其實覺得,她活得滿愜意的。要真的說她這個角色帶著悲傷,其實也只有淡淡的瞬間而已,或許是她表演的方式,或許是角色一開始的設定,她都顯得太過刻意,刻意的像演的,就是演的了!
2007出品/佳映娛樂
演員:張孝全、郭碧婷、劉亮佐、陶傳正、王琄

如果說《國士無雙》是讓我拒絕上首輪電影院看國片的原因,那麼《練習曲》就是讓我遠離二輪電影院看國片的原因。
不久之前,我每天上MSN都要看到這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我厭煩這句話,甚至厭煩台灣電影總是要弄這種自以為是很有哲理的文宣來吸引觀眾。我不禁想問,講好一個故事有這麼難嗎?非得要主角講出這句話,或者一定要擺上這種好像大家都需要的一句話,才會有人要看嗎?
你甚至不明白他為何講出這句話,不懂他哪來的那麼大的體悟。我跟朋友模擬了很多次這樣的問答,他問:「你為什麼要環島?」我答:「想要旅行啊!」、「想看 看台灣其他的地方」、「沒有為什麼啊!就想做這件事!」問到最後,我連「你管我幹嘛要環島!」這種答案都出來了,就是沒有那句那麼有哲理的話。當然,我有 試著回答著:「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結果出現的感覺便是跟看完電影一樣怪,一樣不知所以。
電影其實從鄧安寧冒出來那一刻,我就知道毀了,這一切毀了。它要帶我們看盡這一整個台灣的美景和這島嶼人們的熱情,以及那每一個生命串起來的故事,但卻用 了最粗糙的方式,找來這大批看起來很有分量的角色,詮釋那些看起來好像必須存在的角色。而他們的演出又是如此演出,就是演出而已。假設,沒有什麼劇情可 言,那麼,可否不要找這些人演出?
東岸,如果我們不去走一遭,是不懂《練習曲》其實沒有把那東部的韻味拍得透徹。頂多你只是憶起,這是你走過的路、看過的海,其他的畫面,都是你腦袋裡走過 的那一回,而非《練習曲》給你的。究竟我們該以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去感受,大男孩口中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去做的事,到底是什麼?而這部片,到底是要我 們看台灣,還是去感覺這件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的事?
我很困惑。
這句口號,其實打亂了整部電影。這部號稱電影的電影,也打亂了滿是議題及紀錄的畫面。何不,好好的拍13段紀錄片就好,何苦要一個年輕人,說出那樣沈重的話,然後呈現著我怎麼也弄不清楚,它的重點是什麼的「片段」。
整部片,其實只有兩個點還算可以。一個是大辣出版總編黃健和演的那個橋段,阿和的對白是最好的,連演出都算是最有感覺的。他沒有許效舜那種自以為這樣很有 趣的打鬧、沒有吳念真講起來的那樣只要交代過去的輕鬆、更沒有鄧安寧那種根本就是在演戲的樣子。阿和的聲音有表情,是那種發自內心要告訴你一些事,要與你 分享的人。比起其他的橋段,強多了!
另一個點,是最後回到高雄,回想那些環島記憶的片段。
記憶,是每個人最仰賴的東西,當你完成一件事時,你可以停下來回想,回想那些印在你記憶上的東西,經過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個景,只要是你用心去看 的,最後終究都會在記憶上畫上一筆,如果能夠,在最後在他回來的時候,問他:「你為什麼環島?」我想,那句要命的回答,就會更有成立的可能了。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去做了。」有些事,你得做了,才知道,原來那個當下要去做是要有勇氣的,而那個當下沒有勇氣,這一輩子,就真的真的不會有勇氣去做了。
我其實猜想,這句話,跟個性有關。會信仰這句話的人,通常都還在躊躇不前,還在不知道該不該勇敢去做。至於台灣的美景、台灣的人事物,只要用心體會,到哪,都是一段又一段美麗的故事!
我不建議你去看《練習曲》,但我建議你,起身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可以不是台灣,但可以是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練習曲》( Etude Island )
2006出品/縱橫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編劇:陳懷恩
演員:黃健和、許效舜、胡德夫、吳念真、洪流、東明相
P.S
阿和真是了不起!!!
台北下雨。

終於。結束了這一段旅程。
樂多的夏日傳說,今天是最後一篇,這次參加這個活動,始於閱讀《偷書賊》,結束在閱讀《越讀者》,這是一開始就安排好的。沒有特別的意思,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我讀書的速度之慢,又碰到《越讀者》這類我讀不快的書,就將它擺在最後了。但是,至今我還沒能完全看完。
我不愛看書,跟眾多書看到家裡沒地方堆的書蟲比起來,我算是不看書的那種,但再跟完全不閱讀的相比,我又算是有在看書的那種。之前在《白色巨塔》那個主題裡有提到,這一年看的書遠遠比起過去四、五年看的書還多,若是再精算一下,兩三個月的讀書量,可以超過過往每一年累積的數量,而且類別更是與看的書大不相同。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開始改變?
我完全不能不提是因為我認識小小書房的店長沙貓,以及小小書房的存在。若說《越讀者》是在教讀者怎麼找到對的方法去閱讀,那麼在看此書之前我便因為這麼一家獨立書店的存在,開啟了我對閱讀的認識,以及實行閱讀這件事。
講到在書店工作,當然不是一件只要把自己當成文藝青年,翻翻書、看看書的那種浪漫工作。真正要能到書摸一下的時間,大概只有進書、上書,以及整理書櫃時,而這過程裡,是不可能擁有看完一本書的時間,或者是能夠像逛書店一樣,一本接著一本翻,挑選自己想讀的書。不過,在這個過程裡,如果有一個比你懂書,或者比你了解這整家書店的書的人在,就可以把他們當成字典一樣查詢。
我常幹一件事,在書店裡,只要開始進書、上書、整書櫃,我就會開始問著沙貓,或是比我懂書的店員H,甚至是只有幾個晚上會出現的發發:「ㄟ,你有沒有看過XXX的書?」、「好看嗎?」、「寫些什麼?」、「那你有看過XXX這本書嗎?」、「會不會很難?」……
在這整個過程裡,我開始了自己的閱讀,跟他們的問與答成為我找書來看的依據,當然,不是每一本書他們都看過,我也會藉由讀者找書時,去翻一下為什麼他們要看這些書,可能有人會問:「那他們推薦的,你都看嗎?」沒有噎~這只是一個開始閱讀的過程,在某些程度上看不懂的,我也沒有那麼急著想要越級去讀。
也正因為這樣的不急迫,反而成就了一本接著一本看完書的結果,比起更早之前對資訊焦慮的恐慌,形成完全不閱讀的習慣,這樣開始閱讀的過程成為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有時候我也會想,每個星期的新書這麼多,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消化掉這些書?但也因為看的書慢慢的累積,也開始找出了自己的閱讀習慣,漸而延伸至其他相關的閱讀。
關於「閱讀」這件事,我想《越讀者》可以提供不少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找到自己的閱讀喜好,才能慢慢的展開。當然,如果你還有一些可以讓你跟我一樣問那些亂七八糟的問題的人,我想你離閱讀這件事就更不遠了。「閱讀」不是一件看起來高尚、文藝、浪漫的事,每個人都可以閱讀,只要你願意!
2007.05 網路與書/ISBN:9789866841026
作者:郝明義 繪者:張妙如
P.S
寫完了。明年再報我就會起肖~~

已經忘了上一個揮汗如雨的夏天,是幾年前的事,那個時候每天上學前及放學後,在球場的時間,是最快樂的時光,球在指尖的感覺,不管過了多久,只要再碰到球都還能記得。
在看《奇蹟的夏天》的時候,總會不經意的想起那每一個夏天的烈陽、微風、草地味和幾根動不動就會起水泡的腳指。我跟男孩們不一樣,我不踢球,我打籃球,但一樣的是,我們都有過那樣毫無怨言,用力燃燒的青春。
不曉得為什麼,其實我印象中的球隊,都不怎麼快樂,每天都板著一張臉在練球,教練也一樣,總是讓人覺得不能太過接近,反而是我們這種不打球隊,每天管它是輸是贏,總要打上幾個小時的人,打起球來一直都很快樂,也因為看著他們打球好像在受折磨一樣,所以遲遲都不願加入球隊。
不曉得這跟花蓮的好山好水有沒有關係?又或者是跟他們處於資源過少的地方?這些男孩眼中對球的熱情、執著,總是那麼輕易的就觸碰到那些曾經在夏天裡燃燒的心。踢足球就好似從前打籃球一樣是第二生命,如果說,這部片最成功的地方,莫過於就是將這些男孩們那份投注在足球上的熱力,拍得那樣深刻,那麼打動人心。
在前一陣的紀錄片風潮中,《奇蹟的夏天》比起其他的紀錄片,多了很多商業的味道,但是跟著這些愛踢球男孩,彷彿就與他們置身在其中,那些美麗的畫面、律動的旋律、長得都還不錯的球員、戲劇性的鏡頭角度,讓人幾乎忘記這是一部真實上演的故事。
原本以為,故事的最後,會像所有美好的結局一樣,有一個英雄般的PK賽,將教練高拋上天。畢竟這不是被編劇寫好的劇本,我們還是都得回到現實的生活裡面。我們不會知道,這些男孩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是繼續有他們的舞台讓他們揮灑,或是結束了這段故事,展開他們另一段人生。
這是一場真正上演的人生,是每一個男孩的青 春,或許有一天他們或許可以變成國手,或者是跟教練所說的一樣,最後還是回到做模板的日子,但是這個夏天,想必是會牢牢著伴隨著他們的記憶,一直一直往前去,就像片中提到的,有一天他們或許會跟他們的兒女提到,這個夏天,他們做過的事情。
這是一部喚起青春記憶的紀錄片,它可能是男孩們的奇蹟的夏天,也可能是我們的每一段被記憶的季節!
《奇蹟的夏天》官方網站
做得很不賴。
《奇蹟的夏天》( My Football Summer )
2006出品/山水
導演:楊力州、張榮吉
P.S
只剩最後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