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那一年,我撞斷了一顆門牙。午後放學後,鄰居的玩伴與我和姊姊,在家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我是小偷,雙手被像犯人一樣綑綁在身後。遊戲,原本應該是 快樂的,但是就在我一個不小心往前傾倒的同時,門牙摔斷,全部的人看著我,不知所措。我忘記我哭了沒有,只記得我火速的扭動身體,站了起來。

那天,母親交代我們,下了課要擦地板。就在我們慌亂不知道該怎麼跟大人解釋那顆斷掉的門牙時,我跟姊姊說:「我們騙爸媽是擦地滑倒撞斷的。」於是,父母聽 到的版本,便是一個謊言。我是怕姊姊挨罵或是挨爸爸的打,因為綁上我的手的人正是她與年紀與她相同的鄰居,所以捏造了這個看似完美的謊言。(哪個笨蛋會在 往前摔時,不用手撐著?一定是手不方便撐才會讓頭直直的對地撞去!)

牙斷了,其實很痛。父母沒有多說什麼,也沒有安慰,更沒有責備姊姊。我的心裡其實委曲的很,尤其是隔天上學,要面對同學一個一個的嘲笑,更加難過。斷牙的事實,一直至今,沒有人去証實它,從小留下來的委曲,一樣也沒有人關注過它。

斷牙一直陪著我,經歷了父母的離異,一直到國中那個每個人都在變漂亮、變帥的年紀,原本只斷三分之一的牙,因為時間的關係,慢慢的變成只剩二分之一。同學 嘲笑的叫我「斷牙仔」,我始終不知道何時才能補上漂亮的牙齒,脫離笑起來給人感覺輕蔑的印象,我也不清楚什麼時候我才能不害怕張開口會有斷牙的醜態。擁有 過多的自卑,或許也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病態。

國一的下學期,我終於像得到赦免一樣,花掉母親不少的銀兩,讓醫生補上我的門牙。但自信,卻沒有因為斷牙的補全而出現,反而仍舊帶著過去那種開口的自卑去面對很多事情。我甚至覺得很不應該花費這筆開銷,讓家裡成了負擔。

我耿耿於懷當年捏造的那個謊言,我耿耿於懷多年來沒人理會的委曲。就算事情已經過了好久好久,現在的我仍舊會在夢裡夢見,假牙因為時間過久,鬆脫了、掉 了、不見了,門牙前空著的位置,彷彿一再提醒我孩童時候的同學的嘲笑,以及久久不被關心的委曲。我不斷不斷的從惡夢中驚醒,不斷的用舌頭抵抵門前的牙,看 它還在不在。

P.S
用的照片,忘了啥子時拍的了。在永和四號公園拍的。
故意用成黑白的,看起來好像憂鬱一點。XD
高雄。熱。

換日線的話:牙醫說我的假牙再撐個十年沒問題呢!

許久之前,我翻過村上春樹的書,沒有兩頁,我就舉手投降,那個時候不喜歡緩慢,害怕細鎖的文字。那天也不知怎麼著,就站定在村上春樹的一排書前,不挑兩冊 的《海邊的卡夫卡》以及《挪威的森林》,順手的挑起這本《黑夜之後》,約莫也是跟我現在的生活型態有關,看著主角瑪麗在夜裡的故事,就想著,若是心裡沒有 不安及焦慮的時候,其實我還滿喜歡黑夜之後,清晨之前的這段時間。

有人說,這本書算是村上春樹的書裡,快版的。我是不是應該要慶幸自己挑到這本,否則大概一輩子不會看村上春樹的書,應該也會徹底不跟他的書打交道。

主角瑪麗在夜裡,遇見了高橋,因為高橋,她又遇到了薰,和那個被打得半死的中國女孩。中間不時的穿插著瑪麗姊姊睡覺的片段,老是提醒著我,瑪麗醒著的那個 黑夜,應該是要去睡覺的。就好像看書的我,也應該去睡覺一樣!很多人不太明白惠麗睡覺那段,究竟幹什麼用的,我也沒多做留意,只是很享受瑪麗在黑夜裡遇見 的那些人、那些事,或者其實只是靜靜的閱讀,等待時間過去。

這本書裡的夜的靜謐,讓人萬分珍惜起可以擁有黑夜的日子。夜裡的閱讀、夜裡的音樂、夜裡的街上的空盪、夜裡的人與人的對話,似乎都比白晝裡來得清晰,且深 刻。尤其是深夜的行動,總是沒有白晝裡來得迫切,讓人可以享受將思緒步調,慢慢的,慢慢的,等到慢到停下來的時候,就該睡了。

有段時間,我跟瑪麗一樣,是無法入眠的,在家裡的個各角落晃盪,偶爾出門買個食物,偶爾看著已經玩累的貓兒睡癱在固定的位置上,再不然就像現在這樣,關掉 已經大半聯絡人都離線的MSN,聽著音樂,寫著文章,常常就這樣直到夜色慢慢轉白,然後走到麥當勞買早餐,或是等著早餐店的門拉起,當那一天中第一個客 人。

脫離了夜的安靜,人也倦了,就縮到被窩裡去,養足一天的體力。有好一陣子,必須早起,一旦遇到必須早起的前晚,我便會慌亂不安,甚至一夜不眠到天亮。好像錯過了早起的那一刻,是件罪惡一樣。於是黑夜之後的這段時間,變成我一天中最依賴的一段時光。

高橋後來知道瑪麗要離開日本讀書,便一再的告訴瑪麗,自己將會寫信給她,像小說裡的那樣。我看到這裡,笑了。覺得這個男孩真可愛,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黑夜,瑪麗也不會遇到這個男孩。我自私的認為,只有夜裡的力量,能夠簡單的帶來人與人的信賴!


 《黑夜之後》
2005.01.21/時報/ISBN:9789571342474
作者:村上春樹/譯者:賴明珠

P.S
高雄也變冷了,今天很早就累了。該睡了。
對了,我很喜歡這個書封,小賴做的!

換日線的話:再選一本村上春樹吧!
秋天是不是個分手的季節啊?幾個朋友,陸續的在秋天(或秋天後)出現失戀的問題,不是突然被告知「不愛了」,就是像我這樣突然在一夕之間戀情告吹。還好,沒有遇到劈腿的那種,否則就真的很傷。只不過,面對失戀,人人個自有自己療傷的方式,不過不曉得為什麼,我身邊的人,都是屬於那種無法邁開大步接受失戀事實的傢伙,老是沈溺在過去美好的戀情裡,然後遇到一樣失戀的人,還會大嘆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

失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跟戀人組合而成的習慣,像是一起上街、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一起討論誰跟誰,或者一起睡覺、做愛。單身,就成了一件會被恥笑的事情。於是身邊的失戀人,總是三不五時的聊到,前女友、前男友,同性戀就稱前伴。然後每聊一次,就好像少痛一次。

騙人的。不管聊幾次,失戀期的人們,總是非要讓心狠狠的痛過,才知道不要輕易的提起方為上上策。只是人的習慣就是這樣,等著對方MSN上線、看著手機裡有沒有對方的未接來電、讀著對方BLOG那些與自己已不相關的支字片語。然後,再在MSN上跟友人嚷嚷著:「我今天心情很不好喔!」

有個朋友很猛,他說他每次失戀,就換一次MSN帳號,撤底的絕斷,老死不相往來。而我明明也失戀,但總是成為失戀人的開導者,問我怎麼樣才不會痛,才不會難過。我老說寫東西啊!拚命的寫就對了。只是身邊的人,沒幾個愛寫東西,所以還是會一直問一直問,彷彿我是個愛情專家似的。

到現在,我覺得失戀其實還滿有趣的。那些黏膩的日子,總是沒有一個人的時間和空間,腦袋裡想的,總是對方的一切,思考分為二半,一半是自己,一半是別人,於是腦袋裡的故事、文字也就少了。一個人的時候,難免多想,也難免出現難得的「生活無聊」的念頭,但是轉化成文字的,也就多了。

不寫東西的失戀人很可憐。常寫東西的失戀人也好不到哪裡去,寫來寫去全是情人的故事,只不過寫東西的人幸運一點,寫完了、抒發了,也就好了些,失戀總會過去,戀情總會再來。等到哪天戀愛的機會出現了,說不定反而拋不掉一個人的自在心情。

給我身邊的失戀人。試著封鎖掉那些讓人難過的人,學著看著他們的暱稱沒有反應。如果他還跟你在同一個工作或是同一個環境,那麼就裝作不認識這個人。老陷在過去的戀情的人,新戀情會無法展開啊!

戀愛,是人無法缺乏的啊!失戀是必經的啊!別說我看得坦然,我應該只是已經過了失戀期,一個人,快樂的狠!

送給大家草蜢的《失戀陣線聯盟》,昨晚看到這個MV時,還一整個覺得有趣哩!俗到極點!失戀的人們笑笑唄!

P.S
台北的雨不要來!討厭下雨。
特別拍了尼克‧宏比的《失戀排行榜》當今個兒的圖~

換日線的話:失戀就代表即將要有新戀情啦!

老實說,我從之前幾集就不想看了。但是已經看了一大半的戲,也不想半途而廢,就好好看完它,再說,其實也不難看,只是我犯龜毛的對劇情挑東撿西,老覺得東不合理、西串不上,看的時候就興味全失,最後就只剩下「我看你怎麼收尾」的心態了。

有人會說,看戲就看戲,本身就不真實啊!幹嘛那麼嚴肅。我必須說,我確實嚴肅了一點,而且不只一點,而是很多,面對一部以生態環保、療癒、人的互動的戲劇,我無法不用嚴肅的態度看它。我當然也想像看其他偶像劇一樣,簡單的看過就算了,可是對於自己已經期待的導演、編劇來說,有了期待,就會希望看到些什麼不一樣的,一旦期待了,相對的期待不符預期,就一定會有失望的感覺。

也有人問啦!很簡單啊,怎麼會看不懂。那我們就一一的來看,哪裡不懂,為什麼不懂。

●楚大哥
前面一直舖陳楚大哥有多麼神化到一種境界,約莫到了剩下最後兩集,才一反常態的,讓全球金控的案子出現危機,讓楚大哥身陷泥濘。請問,還有兩集它要怎麼舖陳?(這還不包括亮亮跟阿南、天氣晴跟雨不停都還在不明朗的狀態之下。)當然,如果讓全球金控的案子,如楚大哥預期的順利,又好像太順利了一點,好吧,那就來個楚大哥失蹤,來個沒有人處理,最後再一起緬懷楚大哥,咱們說這樣好不好?

一點都不好。這比順利的處理全球金控的案子還要爛上一百倍。尤其是當Anko對著紅孩兒們講著那段:「以後當你們回想自己十幾歲的時候,還有楚大哥這麼一個人物……」我差點沒有砸了電視。丫不然我們現在在看立志片嗎?現在還是那種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年代嗎?不是了嘛,是不是?有必要因為劇情太短結不了尾,就把一個人搞失蹤,然後再來這麼一招追憶一個神化的人嗎?

著實的浪費了楚大哥這個角色,從前面舖的都浪費了,但如果不要一開始就神化他成那樣,後面也不會那麼難收尾,你說這療癒系的偶像劇,搞了一個長期吃百憂解的人真的去尋死,到底是療癒了什麼?是用楚大哥來療癒了其他人,還是連墾丁這樣一個風光明媚的地方都無法讓楚大哥有正向的思考呢?

如果說到療癒,那麼,我們還有兩個角色可以討論,一個是雨不停,一個是阿南。

●雨不停
有一段戲,根本就是廢戲。就是後來劉建章因為資金周轉不靈,想要安排雨不停做個噱頭,試圖扭轉自己資金周轉的問題。問題來了,這段為什麼存在?是為了讓雨不停在最後逃開墾丁後,還跟劉建章能夠再重逢,然後再來一個阿南苦口婆心的勸說,雨不停終於放棄劉建章,回到了漢文的身邊,然後讓墾丁治癒她的憂鬱?看起來一切是合理的。但是我會試著以抽掉那段戲為原則,看看是否還能接續下去,如果可以,那麼那段就是多的。那既然是多的,它存在又是為什麼?

我們再回頭看雨不停回台北處理她與出版社的合約問題,其中冒出了另一間出版社,告知雨不停只要合約問題解決了,他們願意與雨不停合作。後來官司解決了嗎?解決了。但是雨不停真的有再起爐灶嗎?沒有。反而入住精神科治療,然後成了一個過氣作家,好像集其一身就是要讓她一定得回墾丁事情才能解決一樣。這樣矛不矛盾?我認為,是矛盾的。要嘛,你不要讓雨不停還有機會跟別人合作,要嘛你可以讓她跟其他出版社合作了,回墾丁也可以寫作,沒有什麼不行的啊!哪有人舖了一個橋段,又不用它,那幹嘛花時間去舖陳?

●阿南
阿南這段是舖得最好的。但是是基於「療癒」這件事。他是唯一一個在靠墾丁找到自己的人。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能做到什麼呈度,開始有了夢想,開始去實踐夢想,那都是墾丁帶給他最正向的結果。在這個點上,我就可以稍微不去懷疑「開店真的有那麼容易嗎?」、「生意真的會好到讓他們維持生計嗎?」這些,我覺得是不需要太過去思考的問題,還有一個樂天派的漢文擋在後面,阿南在這個點上也就沒有需要去質疑了。

倒是阿南與他父親的合解,因為是最後一集了,你不這樣演,後面也沒時間演了,所以就來個父子大團圓的戲碼。這根本就是不用看到最後就知道它怎麼演的。但是你如果要問我:「丫不然怎麼樣比較好?」我會告訴你,它都最後一集了,不然還能怎樣,再拖下去,哪來的End?

最後,做個總結。不懂的部分,不是對劇情的不懂,而是對整個舖陳的比重,以及許多橋段為什麼出現感到困惑。劇情我當然嘛有看懂,但就是一整個虎頭蛇尾的感覺。就前面還滿精采的,後面就一直趕呀趕的,那個這個都交代不清楚,還來個楚大哥失蹤這種爛戲碼。雖然我明白憂鬱症的人可能會對這整個世界感到沮喪,丫可是再去回想一下,這齣戲打著的是什麼名義,是「療癒」耶!

好啦!或許會有人說,總不會每個人都那麼順利的被療癒了嘛!至少阿南和雨不停都有被療癒到啊。那麼,楚大哥就是沒有被療癒成功的那個是吧,一定要來搞個對照組才會讓這整齣不那麼像立志片就對了。也大概只能這麼想了吧!我猜。

加註:
請問一下,阿南和劉建章在醫院之前什麼時候碰過面了?怎麼在醫院會像是之前碰過面一樣熟絡?


導演:鈕承澤、林清振 編劇:王小棣、溫郁芳、黃瓊慧、張可欣、柯雁心
演員:李康宜、彭于晏、阮經天、李紹祥、張鈞甯……

P.S
我還是會去看豆導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啦!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每次都這樣草草收尾啦!

女孩躺在病床上,醫院的白牆被陽光照得更白晰了一點,女孩不動,任憑身旁的聲音吵雜,她仍舊一動也不動的躺著。她的手上黏貼接著點滴的針頭,黃色的藥劑一滴一滴順著流進她的體內,陽光也把她的臉照得更白了一些,沒有人知道她什麼時候會醒,只是不斷的有人陪坐在病床旁,等待她的醒來。

女孩的母親來了、父親來了,她的哥哥、姊姊也陸續的來了,偶爾,還會來幾個她的親戚,像是阿姨、表哥、表姊這類,比較常見著的親戚,也有時候,來了她的同學、好朋友,或是她交往很久的男孩(或女孩)。每個人都等著她醒來,等著看她睜開雙眼,跟她講上幾句話,好確定她有康復一點。只是女孩醒來的時候不一定,沒有人知道她什麼時候醒來,就連她到底生什麼病,也都沒有人真正清楚。

醫生來了。來看了一下,跟親人朋友們聊了一下病情,看了一下女孩的狀況,又走了。醫生一樣沒有交代什麼,留下了在女孩病房人的一夥人,走了。女孩這時動了身子,頭也微微的向左右動了一下,大夥剛目送醫生離開,沒有人發現。女孩緩慢的睜開雙眼,因為陽光刺眼,她又閉上了眼,才睜開。她舔舔嘴唇,輕輕的發出聲音問:「我怎麼在這裡?你們怎麼也都在這裡?」

一切,很不真實。對女孩來說,很不真實,這樣的情節似乎只有在連續劇裡,才看得見。彷彿自己是被捧在懷裡的小公主,父母疼愛有加,兄姊呵護備至,親朋好友都不忍這小女孩受苦一般,殷切的期待她睜開雙眼。圍在病床旁的一大群人,爭先恐後的問她:「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哪裡不舒服?」、「肚子餓不餓?」等等之類的話。女孩輕輕的搖搖頭,用微笑回報那些關心的話語,還有一雙雙溫暖的眼神。

女孩的父親,走上前,摸了摸女孩的額頭:「要不要爸爸叫醫生來看看妳啊?」女孩看著父親,好不習慣的父愛啊!父親幾時變得如此溫柔和善,躺在病床上的她,半信半疑的,即使如此,她還是笑著搖頭,拉了爸爸的手說:「我還想在睡一下。」母親在旁,拉開了父親,一樣摸摸女孩的頭,拉拉女孩的被子,跟女孩說:「妳睡,媽媽等一下再跟醫生說妳有醒過來了。妳先睡!」

沒等旁人多說,女孩便又陷入長長的睡眠中。這回她跟剛剛睡醒前不同,還帶著一點點笑意,進入夢鄉。在滿滿的愛裡,入夢!

這是女孩每夜睡前的習慣。只要是睡不著的時候,害怕的時候,夜裡,她總會這樣子假裝自己是個病人,在滿是親朋好友擠滿的病房裡,從沈睡中醒來,再在父母的關愛中睡去。只有這樣,她才能安穩的入睡,假裝自己沒有嚴厲的父親、冷酷的母親,以及那些孤立她的朋友們。她假裝自己在滿是愛的環境裡,所有的人都會因為她躺在病床上焦急、憂心。她甚至恨不得自己就這樣死在病床上,想像這樣就可以得到一些關愛,想像那些親朋好友會嚎濤大哭,為她的離開感到遺憾。

女孩從來不知道自己活著究竟有沒有人期待,她總是試圖在睡前製造這些被關愛的假象,好讓自己不去思考自己有沒有人愛,是不是死了也沒有人惋惜。有時,她也會想像自己躺在棺木裡,周遭盡是不捨及淚水,自己微笑的被葬到地底,墳上插上一朵朵的鮮花,偶爾還會有人來墳前陪自己說話。

女孩始終活得好好的。既不曾住院,更不曾死掉。她始終不知道有沒有人愛她,始終不曾感覺有人愛她,她只能一再一再一再的在夜裡,演著自己為自己精心舖陳好的劇情,一再一再的當那個劇本裡的女主角。直到有一天,有一個人,真心的,愛她!

P.S
本來標題叫《死亡的渴望》,寫到最後,好像更渴望愛。就改了。
本來要分到「小說」後來,又不想分了。
高雄熱!白天。

換日線的話:傻女孩,自己愛自己多一點吧!

親愛的安德烈:

我在兩個夜晚,將你和MM的通信看完了。坐在床上看書的我,突然在想,你之所以是安德烈,是因為你的母親是MM,而我們,沒有MM那樣的母親,會是誰的安德烈?我的姊姊問我:「你會希望我們的媽媽是龍應台嗎?」我想了良久,點了頭,但心裡又不是那麼踏實的點了那個頭。我很清楚,像我的母親那一輩的人,能夠變成像你MM那樣的母親,是需要很多條件的,這是我們央求不來,也無法改變的。
 
就像你問MM她十八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我的母親應該會回答我:「我十六歲就出社會賺錢,二十幾歲就已經是一家女工廠的廠長,要帶二百多個員工。」所以,通常我都會在我母親這樣回答我的時候,終止了對話。她不明白,她那代跟我們這代的差別在哪裡,就好像我已年近三十,我還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到底要做什麼,我的母親就會回答我:「我在你這個年紀,早就要養你們兩個了!」
 
我真心的期待我的母親如同你的MM嗎?我真心的想要自己也是安德烈嗎?當我想到我的母親因為只有小學畢業,現在還會自卑,我就不敢強求。我小的時候,我母親不曾帶我去看過蟋蟀,不曾讓我聽什麼古典樂,我印象中我的童年是在戲棚下玩耍,在母親的工廠裡睡著等著母親下班。
 
我們不會討論國家的問題,不會討論人民的問題,更不會討論貧富不均以及MM隨手關燈的環保問題。我們更不可能去討論這座城市有沒有咖啡館,能不能逗留,能不能有文化,我們與母親的對話,或許更接近MM與她的母親的年代。
 
可是我們的年紀,是離你更為接近,緃使我們還相距了約莫十年的光陰,但是在你我的立足在資訊充沛,沒有什麼可反叛的年代,我說實話,我會想要有一個像MM一樣的母親。我可以跟她談自由獨立,可以告訴她為什麼我一再的換工作,可以希望她跟MM一樣,只希望我不要變成工作的奴隸,至少要有自己生活的品質。
 
可是安德烈,在一個從小貧困,成人之後又要背負丈夫留下來的債的母親,她清楚的信念是工作能賺多少錢,就工作多久。所以,對於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件事,在她心中是莫大的疑問。她希望我能多賺點錢,至少不要為錢愁,可是我喜歡的行業又是讓我窮到發慌的行業。我也怕我在母親的心裡,是一個沒有用的年輕人,我也擔心自己的平庸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
 
MM是一個很不亞洲的母親,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即使她會一再的打電話給你,嘮叨你東,叮嚀你西的,但她總是不會因為你的反抗,就變成不理你。在我的家裡,母親是一切的權威,就跟威權的父親一樣,縱使我不理她的囉嗦,反抗她的威權,但是我仍舊無法在她心裡成為一個成人,她也會經常因為我的反抗,認為我不愛她。就好像如果我哪天在我母親(或我姊姊)面前叨根菸,我就會被冠上「壞孩子」的名字,甚至母親會認為你大逆不道之類的!
 
安德烈,我喜歡你跟MM的通信,也想要有人跟我聊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但MM跟你說的事,我只能去找書,去看她到底某些時候跟你說的是什麼,至於我的母親,我不打算也不覺得能夠改變,但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面對我的孩子輩,我可以跳脫現在的狀況,就算我不是安德烈,我也會將他們視為自己最親愛的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2007.10.23/天下雜誌/ISBN:9789866759253
作者:龍應台、安德烈
 
P.S
很好看的一本書!
 
換日線的話:龍應台也是一本字典、大資料庫啊!
第一次去看精神科,是二○○四還○五年,我也不記得了。我只記得我的脾氣之火爆讓B受不了,加上我很容易不安焦慮,我們決定去台北市立療養院,找一個B的朋友看很久的醫生。B陪著我去,坐在醫生前,我慌亂不安,也沒有什麼明確的事情可以告訴醫生,我到底怎麼了,只知道我和B和容易爭執,我對整個身旁的事情,沒有關心的力氣,也不想關心。
 
這個醫生,其實跟其他醫生一樣,除了本身的狀況之外,都會先問家族的精神病史,然後才慢慢抽絲剝繭的問其他相關的問題。因為B陪伴在側,我沒有提到跟B相關的事,只約略的提了自己與家人的關係、狀況,加上這個醫生讓我不是很能安心的信任,那次的就醫也就沒有改善我什麼狀況。
 
當然,醫生還是有下了什麼結論,他問我:「如果家人是你現在沒有辦法解決的事,你能不能先不要去解決他們在你心裡的問題?」我愣住了,我不知道要怎麼不要面對我的家人,不要面對那些我討厭的事,甚至是那些很小很小就在心裡留下的記憶,我不知道該怎麼不去面對!
 
夜晚,總讓我不安。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開著燈睡覺,我寧可開著燈。夜晚總會讓我想起,晚歸的父親跟母親的爭吵,夜半叫醒孩子,問我們:「你們要跟誰。」還是孩子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那代表著什麼,只是會知道似乎家裡會有什麼改變,卻不知道那改變會讓人在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深刻在心上留下一些什麼。

我的外表,總是不會讓人看穿內在的害怕恐懼,特別還是孩子的時候,每天我照常上學、玩耍,每天就像家裡未曾巨變,男主人還在家一樣無憂無慮的過日子。離開的男主人離開了,女主人和兩個孩子用著看起來萬分可憐的「相依為命」形容,生活在一起。我無法看穿那兩個年紀比我大的人,心裡在想什麼,我自以為是的覺得,反正父親只是不跟我們住那樣簡單。每個人都假裝好像沒有發生過什麼,繼續的過生活。但時間,總會證明、說明什麼。

我與母親不親。自小,我就是跟著父親玩樂的人,記憶裡母親占非常少部分,緃使我跟她生活,而不跟父親生活,我對母親的記憶,少之又少,在父親離開家之前。而在父親離家之後,母親給的記憶,有多數是我不願想起的,是根本不想碰觸的。現在回想起來,我當然願意諒解在那個時空背景下,母親是如何辛苦背負著龐大的金錢壓力,將我們一點一滴的養大,但當時造成的陰影,卻在現在慢慢的浮現。

我總以為只有母親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可是每每當我想到,母親的晚歸,不知明天會不會跟著父親一起上社會新聞的頭條,我的不安全感就會整個升起。那時的夜裡,我總是靜靜的跟姊姊側著身躺著,用一隻耳朵側聽著,母親回家沒,會不會喝醉夜半又要我們起身,要開一次家庭會議,內容不外乎是數落父親,以及我們會不會變壞,讓她在父親那邊抬不起頭,說沒有教好孩子,又會不會像父親一樣拋棄她。

在母親的不安全感裡,我們無所適從,我們只能任憑她晚歸、哭泣、酒醉,精神敏感的歇斯底里。我們的不安全感,沒有人照應,只能隔天裝作沒事的出門上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我離開家的那一年,即使家庭會議減少了,歇斯底里的程度減輕了,我仍舊揣著那沒被安撫好的不安全感,踏上了未來的旅程。

P.S
有些事下筆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寫,輕描淡寫又好像沒寫,寫多了,又覺得對不起些什麼人似的。真難。

換日線的話:寫完了,人就會好了嗎?

開始看「超級星光大道」,是去年回家時,姊姊在看星光二班的比賽,自那天開始,我就開始往回追,將星光二班的比賽從百人初選開始看到正在比賽的階段,瘋狂 的時候,一整個晚上五、六個小時,就定在電腦前,看那些片段。看了星光二班,免不了,當然也要看一下星光一班的比賽,由於之前並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時間 看),所以當大家在瘋狂討論星光幫時,我還不知道楊宗緯、林宥嘉、周定緯、潘裕文,最多就是看到一堆網路新聞而已。

老是被姊姊笑是井底之蛙的我,一集一集的,將那些錯過的比賽全部補齊,對這些已經紅透半邊天的人,也算有些概念和印象。漸漸的也開始喜歡上這幾個男聲,特 別是楊宗緯!可能是楊宗緯太愛哭了,所以我對他的印象也深,每次他在唱Goodbye My Love時,我都還會很受不了這個男生怎麼可以那麼愛哭,邊笑他愛哭,又邊被他們的氣氛影響,偶爾還會掉下幾顆眼淚。

楊宗緯在超級星光大道的演唱,一直都讓人沒話說,但我真正開始覺得這人厲害時,是在去年金鐘獎時,他唱的那段組曲,百聽不厭,每一首歌,都讓人浮起一些過 去的畫面。那唱歌的自信,就好像非得要他來唱不行一樣。楊宗緯的感染力是很強的,不論是聲音裡,還是表情上,他總有能力讓人覺得「嘩!這首歌被他起來就是 不一樣!」。

2007金鐘楊宗緯組曲(看一百遍都不會膩)

年初,楊宗緯繼小美盧學叡之後,成為星光一班發行專輯的第二人,我聽了不下五十遍,總覺得少了什麼。歌聲是好聽的,歌也是好聽的,每首歌幾乎也都能夠朗朗 上口了,仍舊少掉了什麼。直到前幾天,看到《對愛渴望》的MV,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原來楊宗緯的歌,不能只用聽的,你還得加上他的表情,不論是甜蜜的情 歌,還是苦到心裡的悲歌,都要配上他的表情,那感覺就整個對味了,即使他不是個超級大帥哥,卻一定要想著他唱歌的表情,整首歌才有了魂~~

《對愛渴望》MV

老有人要比星光一班和二班。我雖是從二班開始看起,但喜歡比較多的仍是一班那些聲音。如果真要比較,其實歌聲都很優秀,但是一班散發出來的感染力非常強。每一首歌,他們都可以唱得好像自己就是原唱一樣,那種能量是二班缺乏的。就像林宥嘉在新年特別節目唱吳宗憲的《小姐,這是我的名片》,完全唱出自己的樣子,你看不到、聽不到吳宗憲的影子,這大概就是一班跟二班最大的不同了吧! 話說回來,楊宗緯經歷了Roger的改造後,從山頂洞人到現在越來越有男人味,也越來越有型,看(聽)他唱歌,確實是一件非常棒的享受啊!

《幸福的風》MV

《讓》MV

P.S 我也非常喜歡潘裕文的《補夢人》。 高雄白天熱,晚上冷! 

換日線的話:三班可以超越一班的精典嗎?

小左有一陣子常到T吧去,在一段戀情的結束之後與一段戀情開始的中間,她常去T吧!是閒來沒事找新歡,另外也在昏暗的吧裡,看妹、喝酒,順便抽抽平時不抽 的菸。她常去的那家吧,在新開店的時候,她就開始報到,以致於跟老闆阿bo也混得熟,久了也算是去找朋友聊天,捧捧朋友的場子。

到吧裡喝酒,小左通常都坐在離舞池最遠的角落,甚至是整間吧的角落,看妹、看T、看情侶,多少顯得孤單。可能是她長得高大,加上不說話抽著菸時看起來嚴 肅,也鮮少有人湊過來跟她說話。阿bo有時會在人少的時候,來找小左聊天,抓小左進舞池跳舞,也不時的會介紹一些到吧裡的客人給小左認識。

有幾回,阿bo帶著穿著西裝筆挺的T走近,小左就會藉故上洗手間或是有事先走的爛理由離開現場。小左說不上來為什麼不喜歡那些T的樣子,她自己偶爾也會穿 上襯衫,穿上比較正式的褲子和皮鞋,但她就是受不了那些女人,把自己搞得像男人一樣,西裝、領帶、西裝頭,還要加上嘴裡叼上一根菸,像是要上談判桌上的樣 子,看來頗不自在。幾次下來,阿bo摸熟了小左的習慣,也就不主動把這些樣子的T介紹給小左認識。

直到克的出現。

克是一個留著F4長髮的T,身高165cm左右,標準身材,不胖不瘦,在那個夏天出現的時候,總是穿著牛仔褲、背心,再套上一件短袖襯衫,跳舞的時候,會 將襯衫脫去,露出肩膀、雙臂,搖晃著她動人的身軀。小左不常遇到像克那樣的女人,尤其是稱得上帥的T,克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倒也不是其他的T條件不 夠好,而是女人的身型跟男人比起來,就是不同,特別是女人只要有一點肉,就是胖在小腹及臀部,若是過瘦,腰身就特別明顯。

克的身型,正好就處在沒有腰身,也沒有多餘的小腹存在,露出的肩膀及雙臂,有點肌肉,卻不若男人那般粗壯,整個看來賞心悅目,擺動起來也就格外的教人著迷。

小左就這樣迷戀上了克。只要克一出現,她就會將目光跟著克移動,不論是在舞池或是克在吧台喝酒的一舉一動,小左都不曾放過,每每都要等到克夜半兩三點離開,小左才會打道回府。

阿bo有一次互相介紹克和小左認識,她們也只是微笑點頭,寒暄了一下,又回到克跳舞,小左看克的狀態。她們彼此都知道彼此的習慣,一個跳舞,一個欣賞,始終沒有多聊。

這個T迷戀T的習慣一直維持到小左新戀情展開後才結束。小左不再常跑阿bo的店,也就再沒遇到那個讓她每個週末往T吧跑的克!

P.S
舞池裡總有讓人迷戀的身影!

換日線的話:誰認識克,請跟我說!
小米的情人是很有才華的女人。會稱之為女人,是因為小米還像個孩子一樣,在女人心中。所以在小米心中,女人就是女人,不是一般的小女孩。女人很有文采、看很多書、認識很多作家、知道很多人,小米總把她當成字典、資料庫,甚至將她視為人生的導師。女人喜歡小米的純真,切切的叮嚀小米,一輩子都不能遺忘自己的純真,小米認真的記住,牢牢的。

女人除了才華之外,還有一種獨特的,雙性戀散發出來的魅力,總教男人、女人著實的著迷,就連女人坐在街頭抽菸的時候,路過的路人也會多看上女人幾眼。小米也喜歡看女人抽菸,偶爾也陪女人抽幾根菸,好似跟著女人抽菸時,自己才能跟女人平起平坐,才能突然從女人心目中的那個孩子,晉升為女人的情人一樣。

女人有很多情人,在小米之前。個個都是有才華的才子或是才女,不是寫書的,就是玩音樂的,再不然就是腦子裡的東西,足以跟上女人腦子更新的速度,又或者是超越女人,是女人崇拜信仰的樣子。小米覺得除了純真,自己沒有一絲女人看得上眼的,即使女人一再的告訴小米,純真這件事是多麼難能可貴,是可以讓女人一輩子戀著小米的,小米依然覺得自己在女人前矮了一截,比起那些女人的舊情人們。

女人偶爾也不會是女人的樣子,會變成女孩。看到貓兒、狗兒、夜市裡的老鼠、兔子,女人總是像個女孩一樣,牽著小米的手,在路邊誰也不顧的,就跟這些動物對話了起來。一開始,小米覺得女人突然變成女孩,實在不習慣,久而久之小米也會跟著女人一起蹲在市場的攤子邊,只為問貓兒一句:「咪咪,你在幹嘛!」兩個人就像孩子發現新奇的事物,蹲著久久不肯離去。

女人總是神祕的。每每女人問小米:「妳到底懂不懂我?」小米總是摸不著頭緒,似懂非懂的搖搖頭,她認為跟女人生活兩三年了,應該懂女人才對,可女人就像包著一層紗似的,還有心裡最底層的那些,是小米看不見的,也是女人不給人看見的。幾次吵架時,女人會問:「妳到底愛我什麼?」小米也不知道,每次的回答都只有:「妳很善良。」就跟發給別人好人卡那般傷人。

小米當然知道自己很愛女人,只是小米總是無法切中要領,給女人一個滿意的回答。後來女人再問起那樣的問題時,小米總會沈默不語,深深的懷疑自己不愛女人了,就好像每一次,她懷疑自己不能被女人深愛那般。女人無法給小米安全感,小米也不知該怎麼給女人一個漂亮的「愛她的答案」,慢慢的,女人和小米就越來越不像情人了,一再的在愛與不愛之間做攻防。

終於有一天,小米和女人在愛與不愛的攻防中,做了終結。小米離開了女人,但她仍舊不斷的在報章、書本、網路裡看見女人的消息,以及女人舊情人們的名字。小米每看見一個舊情人的名字,就驚呼一聲。她心裡想著,原來跟女人相配的,都是那樣出色的男人或女人。也就是這樣的想法,讓她,失去了女人。

至於女人,仍舊跟著每一任的舊情人保持著聯繫,忽遠忽近的聯繫,除了小米。小米將會是女人的下一個祕密,絕口不提的祕密!

P.S

情人節快樂。
換日線的話:最好是我人不在台北,你們才要找我出去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