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愛的迫降》前經常聽到「玄彬」這個名字,韓劇菜鳥的我沒有看過任何一部玄彬的作品,某次看了也是玄彬飾演北韓軍人的電影,嚷嚷著說:「玄彬哪裡帥了?」引發女性朋友們的抗議!直到打開了《愛的迫降》來看,便承認「好吧,利正赫是滿可愛的。」(不知為何Netflix將리這個北韓李姓翻成「利」?南韓的李姓是이。)
關於韓劇裡的愛情故事,早年那些過於固定的情節發展和角色設定,都讓我提不起勁看那些情情愛愛的內容。
Read More →在看《愛的迫降》前經常聽到「玄彬」這個名字,韓劇菜鳥的我沒有看過任何一部玄彬的作品,某次看了也是玄彬飾演北韓軍人的電影,嚷嚷著說:「玄彬哪裡帥了?」引發女性朋友們的抗議!直到打開了《愛的迫降》來看,便承認「好吧,利正赫是滿可愛的。」(不知為何Netflix將리這個北韓李姓翻成「利」?南韓的李姓是이。)
關於韓劇裡的愛情故事,早年那些過於固定的情節發展和角色設定,都讓我提不起勁看那些情情愛愛的內容。
Read More →開始大量排版和做電子書之後,我才想起其實「排版」才是我最專業的技能啊!
與排版相關的工作經歷如下(沒寫的就是沒在排版或不是文字編輯的工作)
Read More →母親,應該是這世界上最容易有精神分裂感及最經常性角色扮演的生物了!
橫掃無數大獎的《媽的多重宇宙》,我一直到奧斯卡頒獎後、第三次打開,才真的能完全看完它。而且三次都從頭看起,差不多都卡在小蓮第一次在小房間與α威門對話就不想看了,就連第三次也分了四五次才看完。
要說描述「媽的精神分裂」這部電影真是十足的到位,它將「母親」這個角色無時無刻處於精神斷裂的狀態呈現得如此瘋顛,就得如此跳躍,如此搖!但若不是後來我在某一則報導或評論裡,聽見「母親」這個名詞(可能是與楊紫瓊的得獎感言有關),才開始意會到「啊!它是在表現一個母親的狀態。」我應該沒辦法在電影裡忍受「媽的精神分裂」(中文片名就應該叫這個名字才對!)
Read More →二号女友是個絕頂聰明的女人,她曾經說過:「其實這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邏輯是相通的。」(含蓋所有事件的運行,以及它們會朝著某種相同的節奏,朝相同方向前進,差別只在做出的決定與選擇不同時,事件就會朝不同的方向前進。)二十多歲認識她的時候,把這個論點放在心裡,細細品味了很久很久。若白話一點的敘述應該會像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沈佳宜說的「這世界上本來很多事都是徒勞無功的」只要你通透了這件事,很多事你就不會糾結「為什麼要這麼做」,或者你也不會多想為什麼做出來會變成這樣?
早起站上體重計看見79.9的時候,我彷彿看見了三十歲前的自己。雖然只要多喝一口水,體重就會站回8字頭的數字,但上一次看到7開頭的體重,肯定是在15年前父親出事在ICU時,沒有心情吃東西而往下掉的數字。
我總是說父親的死去是我人生非常關鍵的分界,對我的體重來說也是。從一個身材還算標準的比例,一路胖到體重將要破百,即使經常戲稱自己是個靈活的胖子,在心裡仍然會感到非常困惑的想「欸不對啊!30歲以前頂多肚子多了一點肉,還沒有到走路會喘,綁鞋帶蹲不下來的程度啊~」更別說後來動不動要聽到家人要我少吃一點、太胖了,這種叨唸。
Read More →沒有太奇怪、突如其來的劇情演變,該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完全沒有神來一筆的意料之外,這是《黑暗榮耀》的第二季!
倒是金銀淑(編劇)在結尾之前,還是給了她最擅長的溫柔(或是希望희망/韓文發音跟台hi-bāng語差不多)看著看著我不由自主地笑了:唉呀,真是受不了金銀淑啊!怎麼這種黑暗到底的劇情還是可以塞進這麼溫柔/溫暖的橋段啊!
Read More →沒有意外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編輯最好懂一點點排版與設計軟體的操作及邏輯!
「編輯」這個職業,應該是出版界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職務了。就好比「書店店員是不是每天都在讀書」這樣的誤解。編輯要懂的事、要了解的業務範圍很廣,不是只有「文字功力很好」或是「很會寫字」及「很愛閱讀而已」。
早期我還在幹編輯的時候,有細分為文字編輯、美術編輯、執行編輯、編輯企劃⋯⋯之類的。但在我還沒有搞清楚這些職務的區分前,我就離開「編輯」這個職務。而以現階段的出版這行(台灣現狀),要把一個編輯拆成那麼多塊也不可能,所以能一個人扛下的就全部包辦了吧!
Read More →能好好把日常故事完整的、流暢的重演一遍,就是個好故事。不論是剪髮的老媽媽,或總是被欠錢的年輕黑手,那些日常角落裡的小角色,看似不重要,卻能跟著日子的陪伴到老,像吃東西若沒有熟悉的味道就感覺少一味,有了那一味,日子就像被多添加了什麼能被注入滿滿的能量。
長片很久不見(其實量也不多)。看一個創作者在創作上的變化是很有意思的事,作品轉換了生命的歷程,關心的議題、思考的面向有時會做大幅度的轉變,作品也就有了歲月的刻劃,從《帶我去遠方》對遠方的想望(任何一種遠方,距離的、對世界期待的、對自己期待的⋯⋯)到《本日公休》在原地不變的「同款」,有了年紀的厚度,在作品呈現了對待時間與自己及身旁事物少了奮力呼喊、多了能靜靜站在那兒品味日子的了然於心:啊!日子啊!其實就是這樣啊!有些人來,有些人走,有些事不一定需要那麼急切,有些等待是必然!
Read More →聊起女同志電影時,早年最常被問起的是:你看過《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我好像都是這樣回答的:「我沒有很喜歡這部片耶!」年紀很小的時候,無法完整敘述自己的感覺,包括碰觸性別認同的議題和族群時,其實需要更小心翼翼表達自己內在的矛盾衝突,或者對大部分人認同的戲劇文本,要做出自我的看法,在態度或角度上要加以留意,深怕自己表達有錯而生成了誤解。
在性別/性向認同的路上,這世界除了「做自己」之外,多半還是用非常簡單的分類法則:「喜歡異性的就是異性戀,喜歡同性的是同性戀」忽略了跨性別這一塊,其實也容易在理解上失了焦。比如說母親問我的「你要不要變性」這個問題,彷彿喜歡同性別的女孩,我就應該要認同「我是男性」,特別是父母賦予我高大魁梧的身材底下,這個性別二分的主觀認定讓我始終擺脫不了「T」這個在女同志名詞裡「陽剛氣質」較重的名詞。
問題是「陽剛」這件事從何定義?也是我始終困擾的事。是外表?打扮?身材?言行舉止?還是大多數人沒有辦法細緻的去感受的「內在」?
也不知道是在什麼樣的情境與社會氛圍底下,女同志裡比較帥氣的、留短髮的那一方,好像有某種「T」的教育養成:要穿襯衫(有領子的,或polo衫)、西裝外套、打領帶、梳油頭⋯⋯(我第一次在公館的bar裡看到一個女性這樣打扮時,著時嚇壞了!)二十年前對於於女同志的描述還是局限在性別二分中的一方較女性、一方較男性(即使是男同志族群裡也是挺二分法的!)
從小就因為比較好動且不願意穿「被規定的女孩子應該要穿的」衣著而被歸納、被教養、被期待成為男性的我,莫名也追隨著「T」這個被形塑出來的女同志裡較帥氣的那一方應有的樣貌,長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T」,從束胸到四角內褲,從襯衫到西裝外套,我盡力地在那個最好不要被別人發現「同性戀」的年代裡,扮演女同志戀情中那個「男朋友」*,只要我不開口,我可以成功的成為那個花美男,像是我身邊所有女性的另一半。(套句後來網友的形容:「我是有點娘的男生。」)
*最誇張的莫過於是被傳言說是母親的男朋友。說來好笑,但想來心酸。
第一次從台北打退堂鼓要搬回高雄的時候,我在MSN的對話框跟姊姊說:「妳能接受我穿四角內褲嗎?」那像是對家人的請求,請求「可以接受我喜歡同性嗎?」但又像是某種自己被局限在另一個性別認同,被拗折成為「男性」般的委屈。
「我只是喜歡同性,喜歡女生,我沒有要成為男人啊!」「我只是長得比較高大,比較魁梧,我沒有要成為男人啊!」從外表到內在,我都沒有想要「變性」啊!但在那個年代,女女的戀情裡,有一方比較男性化的妝扮,確實是非常安全的保護色,即使在家人親友面前不大聲嚷嚷的公開出櫃,出門牽手、親密的互動,也減少了旁人側目的可能!我老老實實地待在那個「男朋友」的角色裡,讓那樣的同性戀情得已在陌生的街道、眾眼光中能自在的互動。
記得跟二号女友交往時,看著她不依著社會對女性塑形的方式,不穿集中托高的鋼圈內衣,不怕經血沾染在自己的褲裙,時而帥氣時而嬌豔的打扮,讓我也跟著脫去束緊胸部的束胸,穿回自在的三角內褲,不用為了「成為女朋友的另一半」而改變自己原來喜歡的樣貌;也是那個瞬間,我開始與所有套在我高大身材、較為男性化的外表給貼上的標籤做對抗,要一直到近中年,母親看著我與前任女友的已經在一起多年,她那個「你要不要變性」(你有沒有想變性,你是不是想當男人?)的問句問出口後,我才切切實實地發現自己已經被迫活在「男性」角色裡那麼長那麼久!
意外的是,這幾段有公開、沒公開或不能/也不想承認的同性戀情裡,女朋友們好像從未把我當成「男朋友」且當她們稱我為「女朋友」時會讓我感到開心。而那所謂定義「T」「比較陽剛」的特質,其實相較下來我週邊所認識的以及吸引我傾心的女性們,有很大一部分的女性,她們內裡都比我更陽剛一點。(包括我的母親、姊姊,也都有著豪邁爽朗的性格,我反而顯得更細膩敏感了些!)
與同性交往的這些經驗,後來被我公開敘述、不怕外來的眼光過往的歷程,都成為某種「做自己」的範本。但在那樣與同性交往的過程中,不管是為了避人耳目演出另一場「看起來是異性戀」的裝扮,或是落入性別二分的陷井在女同性戀裡演出了男性的樣貌,都讓我遺失了最初的自己!
別人在性別認同裡尋求理解。而我在自我認同裡尋求從他人替我定位住的角色裡脫身。不是喜歡同性就想變異性啊!我是女生,我喜歡女生。中年後,不斷擺脫那些我別人於我身上框上的「男性」框架,我才肯願意面對自己也喜歡男生;也是現在,我才能慢慢喜歡自己外在的某些角度顯現特別女性的線條,也漸漸不害怕自己不陽剛、不擔心自己經常軟弱得需要求助!
圖:20230303內惟藝術中心,姊姊眼中的我,是個很高大的咩咩。iPhone12。
這個系列07
P.S
這篇啊!寫得我好痛苦。我本來以為我對這些事都不會有太大的情緒反應了。寫到深處還是感到痛而哭了出來。
要說只在金泰梨的戲劇作品看到這個「缺乏」其實不然,只是恰好她演出的角色裡比較容易看出台灣對「女角」這件事的定位,經常過於刻板,或者是根深蒂固的讓「女性」只能擁有一種樣態,若是偏離了那個定位,就會被貼上標籤,連帶著帶著男性的樣貌也隨之固定在無法柔軟的塑形。
金泰梨最經典的一角,是她出道飾演同志的作品《下女的誘惑》(아가씨)。從這個角色起一直到《外星+人》(외계+인 1부),很難不發現在金泰梨的角色裡看見剛柔並存的性格,並不因在《下女的誘惑》裡扮演女同志而刻意在兩個女角中取其一以較為男性化的裝扮,也沒有因為在《陽光先生》中與李炳憲大談戀愛而將其中高愛信一角打造成刻板印象中「男性才會喜歡」的模樣,時而在起義時穿上西裝像個男子,回到「小姐」的身分時,亦可有著女性溫暖細緻。
Read More →